2016年7月29日

「你應該離開這份工作了」的十種徵兆

本圖摘自網路
「你應該離開這份工作了」的十種徵兆

1.你的脾氣越來越暴躁,耐心降低。
(你開始會用一些髒話去描述你的同事、老闆、不順的工作現況⋯⋯
這是一種警訊,代表你已經無法從這個工作裡得到成就感跟熱情了)

2.每天準時去上班變成一種折磨。
(就像逃避準時上學一樣。)

3.上班時脈輪經常堵塞。或自從開始這份工作之後,脈輪可能就沒「通」過。
(因為環境磁場太差,或是做著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導致脈輪堵塞)
(此處最常見的是心輪(愛)、胃輪(感受)、胸腺(意願)的堵塞)

4.以逃避的方式消磨時間。
(如不停注意辦公室團購美食、不斷前往廁所放空喘口氣、
不斷出外購買飲料或打電話叫外送、研究菜單⋯⋯)

5.不想理會同事說了什麼、做什麼,彷彿與我無關。
(與人群之間有種隔離感,孤立自我)

6.關心自己或他人的私生活,勝過工作。
(代表已經對這份工作失去樂趣。)

7.對工作內容開始擺爛
(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糟糕的上司,或前途無望的公司、政策搖擺的主管⋯⋯)

8.每天恨不得提早下班,最好可以不要上班(放假、放颱風假)。
(代表你覺得這份工作正在浪費你的人生。)

9.對所有的錢(例如薪資或加給)錙銖必較。
(喜歡錢是人之常情,可能確實也有很多人只是為錢工作。但是如果你今天並不喜歡這份工作,你會加倍在意別人是否少給你你應得的收入,因為你會覺得,既然你已經犧牲自己的一部分了,那照理說在別的地方應該要確實得到、或加倍得到。)

10.並不關心這間公司的死活或未來會如何,
只是接受現況,用「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情去過生活。
(也就是你並沒有為自己的未來打算,你只是為了錢或是其他原因而留在這裡。)



以上,阿尼今日有感而發。




因為我也曾經是這樣的上班族。當我脫離了那樣的環境,除了更加了解自己外,我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就像是「終於可以大口呼吸了」那樣,覺得暢快。

對我而言:「人生,快樂最重要。」

如果你不快樂,你幹嘛還要做這份工作?如果你不快樂,那你幹嘛要跟那個人在一起?但我們之中有很多人,會選擇壓抑自己、隱忍、用「吃苦當吃補/我一定要努力因為人定勝天」來催眠自己,最後就生病了。

例如過勞死、例如一直悶悶不樂壓力過大,導致精神出問題(憂鬱症、躁鬱)⋯⋯

這一些現象,都起因於「我們漠視了內在的聲音」。

如果我們能夠確實的去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並得到答案,我們就能夠有方向地前進,朝向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前進。然後這條路就會展開,助緣也會隨之而來。

有些人之所以不敢離開現在這份「讓人不滿意」的工作,其實是因為「害怕失去」。

比方說害怕離開現在這份工作就無法找到更「高薪」的工作(怕無法找到更好的)⋯⋯怕「換了工作一切就要重新開始」(怕改變)⋯⋯怕「轉換跑道的時間太晚無法贏過已經耕耘多年的別人」(怕輸)、怕自己無法承受得起重新開始學習的風險(怕被人笑)、

但是,如果沒有歸零再開始,你又如何知道自己有多少潛力呢?

說不定宇宙為你規劃了一個美好成功的未來,
但踟躕不前的你,使得這一切沒有機會發生。

想要改變卻不去行動,是因為害怕未知、害怕風險。

顯然人最大的障礙,不是環境如何,而是自己的心魔。

因為小我(ego)的聲音會告訴你,「我不夠好、我不值得成功、我沒錢怎麼能創業、我還太年輕⋯⋯」小我從來就不會說些正面的話語,它只會不斷損害你的自信,並使你對人生應該轉變的關鍵點卻步不前。


如果你克服了心魔,與之正面對決,你很快就不需要從外界尋求肯定與認同。因為你自然會在工作裡面找到它。

從陪伴母親的這段路,我看見人生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所構成的。每一天我們都在做新的選擇:要活下來?還是離開?要放棄?還是繼續下去?要改變?還是繼續原本的狀態?

母親教會我這一點,那就是「我們的命運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即便有靈魂藍圖,你還是可以選擇不去執行它。即便你的靈魂此生看起來再艱辛,其實還是有些地方可以透過努力,與「有意識地選擇」改寫劇本,改寫業力。

你的每個選擇都會影響接下來的人生發展,就像是慢慢「鋪梗」一樣,你是一台移動的火車,構築建造自己的行進軌道。軌道可以鋪往懸崖,也可以舖往新大陸,任君選擇。


所以,請觀察自己,並謹慎地選擇自己的未來。

永遠記得,未來是在你的手上。
你所做的每個選擇,都是在改寫並影響你的未來。


你是自由的。



2016年7月28日

「課程」8/13薩滿藥靈袋工作坊。

教導一:【藥靈袋】
藥靈袋是巫師的隨身工具,裡面放置多種充滿力量的物品。這些物件可能代表你生命中的重要階段、你學習的主題、或是你擁有的特定能力、與你一起工作的元素(例如地水火風),巫師將祭祀祝禱用的工具放置於袋中,隨身攜帶。

這原理如同排灣族的巫師箱一樣,只是北美系統的印第安巫師通常使用皮革來做縫製。

所有放置進去的物件必須被聖化過,否則沒有力量。藥靈袋本身也被聖化過,使其成為一個神聖的裝載容器,協助你行使巫職。

因此對一個巫師來說,藥靈袋是重要的。
沒有它,就無法做事。

一個魔法師如果沒有魔杖,就沒有行走的手腳。
北美印第安巫師,藥靈袋就是他的心,他的靈魂。

習巫,首要謙卑。

藥靈袋幾乎可說是巫師的生命,也是與大靈/神靈之間的聯絡工具。巫師隨身攜帶它,並隨時與之互動連結。我在醫院照顧母親的這段期間,除了念誦經文以外,最常使用的,便是手握代表「光明之力」的石頭,祈禱讓光明的力量充滿我的心胸。否則,身體與磁場長期待在醫院的環境,實在很難讓我保持清明。

我向神聖的力量祈禱,讓我能夠安適地待於此處。
我們必須持續保持著與神聖力量的連結,這會協助我們度過生命中的困境與難關。



教導二:【榮耀儀式】
榮耀儀式能夠轉化藥靈袋所需皮革與使用配件上的沈重能量,透過榮耀儀式,這些不管是透過撿拾或購買得來的素材,將被徹底淨化。而動物族人的靈,亦在此過程中被榮耀。這協助我們與萬事萬物之間保有一份和諧的關係⋯⋯不是予取予求,而是僅取自身所需。

學習此儀式是至為重要的,這協助我們將一個被輕視其價值的物件(例如羽毛或獸皮),轉化為有力量的物件。這個如同魔法般的過程,來自於我們與動物族人建立盟友關係,進入到更深的內涵裡,向動物導師學習。於是,當有人需要這樣的能量品質,我們就可以分享給他。

我們藉此能活出特定類型的力量品質。例如,山羊代表堅毅不拔與耐力、氂牛能夠抵抗嚴寒與艱困的環境。對於來到我們面前的生命,我們需要認出它蘊含的神性品質,並透過薩滿儀式榮耀其來源,並使之能為我們所用。

教導三:【滌淨儀式】
使用白鼠尾草進行一個煙薰儀式,將所有在縫製藥靈袋過程中的雜念予以屏除,使能量潔淨,淨化並蒙受來自美洲長老指導靈的祝福。





【課程大綱】

「醫藥Mediciene」的意義
北美薩滿巫師的工具:「藥靈袋」簡介
脈輪淨化冥想
榮耀儀式*
力量動物與藥靈袋的關聯
設計與縫製藥靈袋*
滌淨儀式*

*由於本課程為實際手作課程,主要時間在於舉行儀式與縫製藥靈袋,故在使用藥靈袋的方式上僅予以簡短說明,詳細內容將於日後進階課程教授。

「藥靈袋進階課程」教授重點:藥靈袋的使用方式、內建石頭與各種力量象徵物、您的力量動物、如何增加飾件,與下部世界的journey旅程(拜訪祖父母)等等。



上課時間:8/13(六)上午十點~晚間八九點
上課地點:法屋(台中市北屯區東山路二段)
課程費用:8300元。(含材料費)

使用素材:天然皮革、骨珠、羽毛、縫紉工具(天然麻線)⋯⋯
*若學員有自己的力量物件(水晶或其他自然素材)也請攜帶前來

報名方式:洽jonnyfox1986@gmail.com

授課老師:阿尼

是一個巫師,治療師,教師。

21歲開始進入身心靈學習
26歲回應老鷹的呼喚走上天命道路

以巫為職志,廣泛學習魔法、薩滿,
長期研究原住民儀式傳統等。

現於台灣各地帶領課程與儀式
亦為法屋負責人

你(我)為何而修財神法?

事情是這樣的,我走進台北捷運的一處公共廁所。不知道從裏頭的何處,傳來一陣細小尖銳的聲音。這尖銳聲不時伴隨著低聲的交談,讓人疑惑。我走進其中一間廁所,隨即聽見隔壁傳來一位中年婦女低聲講電話的聲音。

「嗚嗚⋯⋯我每天在這裡工作O個小時,回到家都很晚了,但是公司還要扣我的錢,我一個月賺的被扣到只剩一萬多,是要怎麼過生活?我還有OO要養,要吃飯⋯⋯我身上都沒有錢」她邊講邊哭,壓抑著自己的情緒與痛苦。

原來那個尖銳的振動聲,是極度壓抑到變成哭啞了嗓子的一種聲音。

「先不跟你講了,我等一下還要去醫院。我怕太久。」

原來這是一個可能在醫院或是公共場所擔任清潔人員的媽媽(如果是醫護人員應該不可能這麼低薪,合理推定是外包廠商),可能因為公司制度不公的緣故,導致薪水被剋扣,付出長時間的工時卻只得到低薪,而家裡又有其他人要靠她養,所以也無法暫時離職另尋新工作,因為現在這份薪水,可能對她非常重要。也許她們家是那種一刻也無法斷炊的家庭吧。

偷偷躲在廁所跟朋友哭訴,這是她沈重生活下唯一的小小自由。

我走出廁所。心裏覺得很震動。
當下發願,要為像她這樣的人修持財神法。



我離開之前,那間廁所的門仍緊閉,沒有開啟。

另一位中年女子上完廁所走出來,從我旁邊走過,一邊轉頭露出嫌惡的表情說:「那是什麼聲音?(指啜泣聲)真奇怪⋯⋯有病!」我當下非常感嘆,因為有些人正經歷的苦,不是親身體驗不會明白。而不知情者,也難以升起慈悲同理的心。

我看著這個社會朝向M型化發展,難道在底層工作的人真的沒有翻身機會嗎?

當我在日本,繁華的藝伎花見小路到處充滿了外國遊客。深夜時分,遊民卻鋪著報紙睡在捷運電車的出口附近。我驚訝的發現,普遍富裕的日本也只是表面上看到的光鮮,跟台灣一樣,夜裡還是有很多沒有家、沒有歸處的人。他們不一定會放乞討的碗,也許他們白天仍有工作,只是夜裡無處可歸。總之像那樣的存活著,盡可能地不打擾別人⋯⋯在夜裡,睡在地板上。我想像,如果現在是冬天,任誰也會覺得寒冷吧。

於是我希望他們都能獲得解脫。


為我自己,我並沒有很強的動力去修持財神法。畢竟算得上衣食無憂,而生性也很懶散。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是看到別人正在為錢痛苦、為基本所需無法得到滿足而煩惱憂愁⋯⋯我才會覺得「該做點什麼」。

為因客人欠款而焦頭爛額的老闆修法、為富有才華但是不知為何一直深陷匱乏中的年輕人祈禱、為貧病者、街友、過著最低生活水平每天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祈禱、為那些在寒夜裡無處可歸的人祈願、為連買一瓶易開罐飲料也要思索的人心裏感到震動⋯⋯我相信這世界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幫助的人。也許你金錢不多,也許你沒有時間,但你可以修法迴向給他們,迴向給自己。

我始終相信,靈性發展的水平會外顯於物質金錢中(當然這並不是絕對,因為有些人刻意不去觸碰金錢而過著苦修生活,或是有些暴發戶心態的人不見得靈性較高),亦即是,當我們處理了內在的匱乏感、恐懼與焦慮,以及對幻象的種種執著、不安全感後,我們就會發現內在的豐盛。

並且這份豐盛與安定感,會反映在我們的外在生活中。我們會變得能夠輕而易舉地去顯化自己想要的事物,如同魔法般。

我們正在創造自己的實相。所以要有所警覺。如果你已經受困、或感到受困、覺得處處捉襟見肘⋯⋯最好的方式是「開始起身去做點什麼」。做點對現況有益的事,不管是透過能量的修持、供養、或改變侷限的觀念、或是採用實際物質的方式。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透過努力修持財神法門來改善一切,找到並連接內在的豐盛。


財神法門可以修除內在的匱乏感。所以並不是說,你為了自己的私利去修持這個法,然後錢就會從天上掉下來。完全不是這樣。而是你為了所有人可以不要再過貧困的生活而祈禱、修持。願眾生富足,也願你富足,那成為了你的心願。所以你不斷的迴向,把這個能量共振出去,共振愛與慈悲理解,共振愛與不忍眾生受苦⋯⋯

然後(匱乏的)幻象便會消失。

消除貧困的黃財神供養法

這是在尊敬的 帕秋仁波切去年舉辦的法會上,所聽聞的教法。
雖然當天仁波切舉例的對境是蓮師財神(的寶瓶),但我們使用黃財神作為對境也可以。

書寫本文章最大的動力是,當我見到有熱情理想與抱負的人們為金錢所困時⋯⋯有才華的身心靈工作者為錢所困時⋯⋯社會底層階級的人們長時間工作卻僅落得些微的薪水時,我感到於心不忍。是故寫此文,願能共霑法益。

【黃財神供養法】
取一乾淨小碟子或是小杯子(一口杯的大小就可以了),上置一小堆米或是甜食。(要沒有拜拜過的,種類不拘。)

放一張小張的黃財神唐卡,置於家中或房內的一個乾淨的角落,或是櫃子上也可以(比方說書櫃)。如果沒有黃財神唐卡,去全德佛教文物買就可以了(一般藏傳佛教文物店也有),如果家附近沒有這類型的商店,自網路下載黃財神圖片,列印出來再護貝也可以。

總之,將供品擺在黃財神照片的正前方,開始作供養。

『供養流程』:對著供品唸誦「讓樣康」(淨化咒)一次,再對著供品唸誦「嗡阿吽」三次(或三次以上),一邊觀想供品被放大到無限大,如地球寬廣,如山高,堆滿了整個空間與地球,並放光出來。

(這個過程是放大供品的能量)

然後請雙手合十,在心裡虔誠地對黃財神說:

「我將此廣大供品供養給您與諸佛菩薩,祈請您加持眾生與我,消除一切匱乏恐懼,增長福德資糧,財富豐饒,一切滿足,所願皆成,事業興盛繁榮,此地昌盛富足。特別是跟我有緣的人(客人/您的收入來源/親友家人等),願他們所願皆能成。離苦得樂,儘速解脫。」

(此即「迴向功德」)

**如果有特殊願望,講完上面的祈禱文後,就向祂祈求。
(一定要先迴向給眾生,才求自己的部分。)

如此供養一週,然後觀察事情/財務狀況的變化,跟空間的能量。



**每次供養完的東西,不要自己吃,要灑掉(米的話麻雀會來吃)或是丟到外面讓蟲蟻吃掉。這樣就是「上供下施」都有做到(供養+佈施),金錢能量會流動,恐懼會逐漸消融,財源會因為流動而逐漸拓展。總之應當一心虔誠地去做供養,並且在許願就放下(無執),然後就會成就。

我自己供養一週之後,財務狀況就有顯著的變化。如果你們供養後覺得這個方法很實用,可以分享給其他有需要的朋友。

未來如果經濟狀況改善,就可以每天供養一小杯牛奶(一口杯大小就可以)跟米(或甜食),增多供品。以表達對宇宙的感謝。或者也捐款給慈善團體,濟施貧困眾生,增長福德。家中可以隨時準備米糧甜食來做供養佈施。

**除了供養以外,應多念「黃財神心咒」:嗡・贊巴拉・匝連・匝也・梭哈!
這樣會增長福德,並加速相應力。唸完咒,不論多少遍,都將念咒產生之福德迴向給眾生與自己,並唸誦上述之迴向文。

**迴向文內容可自行變化。

**若有機緣,應向具格的佛教上師求得黃財神心咒的口傳或灌頂,如理修持,此為最上。



最後,僅以此文獻給我的上師蘇曼仁波切(我修持的黃財神法門是他傳給我的),願他長壽自在,一切吉祥。

2016年7月27日

「一師一法一本尊」的省思

因為母親的事,接觸了許多上師、傳承。發現每個上師給重病者的建議都不一樣。有些人說修藥師佛療癒疾病,有些說應唸六字真言祈請大悲ㄊ觀世音菩薩,有些說應修持阿彌陀佛求往生淨土,有些則為母親修蓮師除障⋯⋯也許是因為每位上師的專長不同,修持的本尊也不同吧,所以給出了不同的建言。

並且我通常會詢問,那我修度母迴向給母親可以嗎?有些上師說修度母是非常好的,應該盡量修。有些上師則說,度母是加持一般層面的事業、人際關係,帶來幸運,但是母親的情況比較嚴重,應該修藥師佛或是其他類型的法門。

但是,我的根本上師曾對弟子們說,修持度母就對了(不管發生什麼事)。然後也說,不要想說度母看起來很寂靜祥和,應該對障礙的去除沒什麼效吧?去除障礙應該要來修個瑪哈嘎拉或憤怒尊,而求財就是要修財神等等⋯⋯這是一般人的想法。但其實度母可以成滿我們一切的心願,所以修持度母的話以上的功德都可以得到,只要我們有信心。

不知為何我想起了這段話。所以後來我在修法的過程中發現,其實是因為我對度母沒有足夠的信心,才會遇到誰說這個好就修這個、別的好就修別的⋯⋯也許我只要聽從上師的教言,信任上師說的,持續專修一個本尊就足夠了。這樣也才能將修持深入下去。否則其他的修持也都是剛起步而已,距離要累積到達到一定的成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因為有些上師並不住錫*在台灣的緣故,所以有時通常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弟子們在上師來台弘法的時候非常虔誠地聚集,但上師離台後就四散紛飛。

住錫地*藏傳佛教用語,意指根據地。本寺。

我觀看我的狀態,其實也有點像是這樣。不可否認,我們大多數的人還在這個狀態裡。也就是信心容易退轉、容易動搖的程度。上師來就像忠誠的追星族,上師走後可能就將教言拋之腦後。或是跑道場的,或是有灌頂法會就參加的⋯⋯不管對誰都忠誠信仰,像少年Pi一樣什麼都信,也什麼都不信。這裏的「不信」不是指「不相信」,而是「信得不夠堅實深入」。

同樣的道理可能也發生在身心靈領域。

聽聞朋友說哪個老師好就去哪裡,哪種療法神奇就去學那種療法⋯⋯漫長的時間過去了,你問他接觸了什麼,也許能講得頭頭是道;但問他究竟深入了什麼?可能一個也沒有。問他「找到了沒?」,他還是一臉茫然。

所以後來我想,問題點還是一樣的⋯⋯
就是「信心不足」、「不夠深入」。

沒有「專注」,自然無法「精通」。

我聽聞某個佛教團體的創辦者提倡「一師一法一本尊」。在這個原則下,事情變得簡單很多。因為人生沒有很長,如果我們花時間投資在十個不同的地方,投資報酬率可能遠不及投資在一個你深思熟慮過的正確地方。深入長期的經營,可能會更有收穫。即便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門,隨任眾生心性選擇去修持的路徑,但深入而長期的專心修持一個法門,平均來說會更有力量。也就是「一門深入」,「專修」。

「一門深入」是需要時間的。人生苦短,並不一定有那麼多時間讓我們用於修持,絕大多數的我們都需要工作賺錢以維持生活所需,扣除娛樂出遊以及與親友伴侶團聚的需求(甚至還有照顧寵物或子女小孩、上學進修等等),再除去睡眠(修養精神元氣),我們真正清醒且可用於修持的時光可能所剩不多。

這是一種,不管哪個領域都正在發生的現象。
「時間不夠用」,而且我們可能惰性太高。

於是當修持的時間稀少,如果又遇上信心不堅、修行的法門不專⋯⋯那修持時,真的是「走馬看花」的成分居多。

我了解到,也許就是那百分之幾(或十幾)的「無法全然信任」,讓我面臨了現今的挑戰。我意識到我其實沒有全然的相信度母!這就是問題所在。

我發現,其實修持多少遍咒語都不難,信任最難。


我突然又像回到了原點那樣,繼續原來暫停的修持。我開始採取這樣的態度:「不管你的願望會不會透過這些修持而實現,你只管去修便是,不囉唆也不回頭,直直向前。」

因為你不修,能量就不會累積,也就沒有接下來的事。

不管你跟上師本尊(或宇宙)許了多少願,無論這些願望有沒有立刻實現⋯⋯你無須浪費時間於等待或懷疑之中。只管去做任何你想到的修持法門,盡全力去做,讓自己成為真空。成為「做」的本身,而沒有念頭。像一頭牛耕田,在耕田的過程中牠專注在當下,而不會思考到底走了多遠。

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有魔法,有奇蹟。因為我的生命歷經了不少奇蹟般的故事。但是,也許當下正是「專注地做,不要回頭」的時候。

我放下期待與擔憂,重新做那個我選擇的且已然累積許久的修持。我相信它有一天會開花結果。我將自己放下,進入更深的領域。

無關是什麼形象的法門或路徑,我選擇向那代表神性意志/本質的,臣服敞開。


2016年7月24日

夢與被夢者,生死流轉。

照顧母親的這段日子以來,我睡在醫院,與一些家人輪班執勤。

因為無法長期熬夜的關係,晚上必須睡覺,然後極早起床換班。一位家人因為平常晚睡故,就執勤到凌晨四底半,然後我再與之換班。很久沒有回法屋了,晚上作夢有人告訴我,法屋的電視上積了一層厚厚的灰塵。

我睡覺的時候,母親通常會有一些小狀況。比方說咳嗽或是手有點抽筋。擔任夜間照顧者的家人,就緊張地看顧著一切,不時與護士討論。而通常我起床後,就沒事了。這是種有點神秘的循環。

我中斷了寫作一段時間,直到我覺得胸口巨大的「悶」感,令人無法再忽視下去為止。其實我們都需要出口。我們都需要暫時脫離這個狀況一下,以免持續不斷投入注意力的結果是,你忘記原來的你。

現在的生活其實跟我熟悉的作息、步調完全不同。我白天唸經,看著一切,但是人來人往加上每兩個小時護士會來翻身一次的頻率,讓我很難專注於寫作。或者有時候,我其實也不知道要寫什麼。我就是「在場」。

然後一種略帶焦躁的感覺升起,因為我沒有「生產」出有建設性的什麼。我沒有寫作。我沒有做過去我每天都在做的事。而人們來來去去,言語紛陳。我必須關注這一切,外境與內境。否則巨大的空白感會吞噬你。

時光流逝,我們都在等待那最後一刻的來臨。
但是又希望對方的生命可以持續下去。

雖然希望對方好好活著,讓我們照顧她。
但是看她身體層面的痛苦,又不捨得她繼續受苦下去。

身體逐漸失能的過程,任誰也是很難接受的吧。

這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看見」是,不要只看「表面」的情況。例如表面上躺在病床上的這個人睜開眼睛,但不代表她的神識是「有意識地」在現場。母親擴散到腦部後,身體就開始出現一些反射性的反應、動作。有時候我們看著她,她也看著我們。我們對她說話,但是話語到了她那邊,就像是消融到空氣(空白)裡去了,沒有回音。有陣子我們像是在跟一個空殼說話。

然後,就算當事人看起來沒有意識,也不代表她就是真的「不知道」或「沒聽到」。比方說她的身體不舒服,或者想睡覺,當旁邊的人不斷在說話,其實她是聽得見的。聽覺是最後消失的一個感官意識。也許視覺會模糊,味覺會失去,但聽覺會一直存在,直到這個人離去。

我們不太知道當事人現在在哪裡,也許是在睡夢中陰,也許脫離身體四處亂走中。當我們覺得是在跟空殼子講話的那段時間,我試著用非肉眼的眼睛去觀看,我發現母親脫離身體在旁邊抽煙。當然她並不是真的在抽煙,而是這個人平常養成的一種習慣或意識,一種狀態,在這個情況被反射出來。

那是她平常的樣子。
一個心情不好,在抽菸的人。

我們在日常清醒的時候,也許可以對自己的各方面有控制力。但是當你進入睡夢中,或是中陰身的狀態裡,你並不見得清楚你在哪裡、你在幹嘛。你可能是在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人生像是一場夢,而一個正在睡夢中的人,也像是在過某種版本的人生。

也許我們從未醒過。而睡夢中的境遇不見得使我們開心。我們在做夢的時候不一定是有意識的,我們只是任場景故事發生展開,不見得能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夢境,或是認出「這是夢」。但就是這個「這是夢,這只是我心境的反射」的認知,能夠改變情況,讓我們「醒來」,脫離這場夢境遊戲。

認出這是一場夢,人生是一場夢,這肉體只是一個依劇情需要被創造出來的角色與殼子,我們或多或少都在一種自己製造出來的劇情裡生活⋯⋯有時候甚至我們永遠不會明白。所以要「發願自這夢中醒來」,這如夢的人生啊,如夢的劇情。不能使它操縱了你,操縱你的人生。

有些人正做著一場惡夢。有些人做著一場美夢。
但這終究是夢而已。
是夢,都要破的。

在夢中我們是兄弟姐妹,父母家人。我們做著一場喜怒交織,愛恨充滿的夢境。我們可能在哭泣,在低落,在咒罵彼此或那些讓你不滿意的劇情細節⋯⋯但這終究是一場夢。

「唯願持明諸尊顧念我,
以大悲心引領我於道上。
我因習氣深重而生死流轉,
在本覺的光道上,
唯願持明諸尊與勇將引領於前,
祂們的明妃空行母護佑於後;
助我走過中陰的險道,
帶我進入清淨空行剎土。」

--中陰聞教大解脫--(藏密度亡經)


帶領我們生死流轉的是什麼呢?
是業力與習氣。

在中陰狀態裡我們遇見的一切景象是什麼呢?
是實為空性組成的現象。
它其實是自心的化現。

如果我們能夠認出這點,當下就能解脫。


「當我離開摯友獨自流浪的時候,
我心識投射出實為空性的景象,
唯願諸佛發出大悲力,
讓中陰的恐怖景象不要到來。

當我因惡業之力而身處苦海,
唯願本尊淨除一切苦難;
當法性之聲如千雷怒吼,
唯願一切吼聲轉為六字真言。

當我隨業力流轉,沒有庇護,
唯願大悲怙主庇護我;
當我因習氣業力而身處苦海,
唯願大樂光明的三摩地生起。」

--中陰聞教大解脫--(藏密度亡經)


2016年7月20日

7/29信念解除Access Bars®工作坊(台中)


這次去日本參加一個手作市集,竟然遇到Access Bars®攤位!我問攤主,Access Bars®在日本是不是很多人學呢?他們表示還蠻多人學的。真國際化啊!不僅如此,現場甚至還有靈氣體驗攤!(10分鐘1000日圓)



因為上次的Access Bars®課程造成廣大的迴響,有學生來被做Access Bars®療程後驚呼不可思議,因此這次再次邀請到我的老師莉音姐來法屋開課,請大家好好把握~!

【Access Bars® 信念解除工作坊】

親愛的,你的念頭、想法常常容易"卡"住嗎?
或者是停頓在同一個點上過不去呢!

放不下過去的傷害又無力往前走;
原來是因為內在的潛意識裡有個我們不明所以的信念,

Access Bars®就是打開這個信念的鑰匙。


接受ACCESS BARS®的好處: 

● 可使你的軀體有更多的輕鬆與歡樂 
● 減壓/清除雜亂的思緒,有助深度放鬆,睡得更好
● 有助過度活躍症,強迫症及自閉症的小孩穩定 
● 有助考試及測試前的兒童及青少年頭腦清晰 
● 有助孕婦生產過程輕鬆容易 
● 有助你在你的生命和生活中創造更多的空間和可能性 
● 消散使你陷入精神,情緒,身體和能量的一些堵塞物 


*我自己的體驗是,Access Bars®不僅能幫助你解開信念系統造成的限制,幫助你在一些議題上「想開」、減少繁雜思緒跟雜念,還可以幫助讓眉心輪的緊繃鬆開來,進入深層的潛意識狀態⋯⋯而這往往會造成深度的放鬆與睡眠。我自己在日本的市集被做Access Bars®,竟然能在半露天的情況下(外加附近不時有人走動)深深睡著!


**更多Access Bars®心得&介紹請按此**

信念療法帶給我的震撼
「我到底想要什麼?是什麼障礙了我擁有這些?」
「我可以做些什麼來使這一切更好?」
剝洋蔥式的清理法

上課時間:7/29上午十點到下午五點半
上課地點:法屋(台中市北屯區東山路二段)
課程費用:7400元(含教材、國際證書)


分享者:黃莉音 Lydia 

經歷:義大利OLSO藝術與意識治療學校整合執行師
 (OLOS ACADEMY OF HEALING ARTS AND CONSCIOUSNESS) 

進入身心靈領域近20年時間,專注在信念與創傷、
身體與能量體療法 臼井靈氣、創傷呼吸療法、
信念解除療法、曼陀羅心靈舞繪、 
三腦能量共振療法、觀音擴大療法、
塔莎塔脈動瑜珈等等⋯⋯


報名方式:洽jonnyfox1986@gmail.com

每個人都會遇到困境,但重點在於保持前進。

走過一些地方,我看了一些人,一些事。
發現不論是哪個國家的人們,都會有遇到困境的時候。
讓我深深著迷的日本,也不例外。

電車在獨棟和洋混合式屋宅之間川流而過。櫛次鱗比且整齊可愛的房屋,外觀都做到簡潔俐落。牆壁粉刷的顏色也用得極有品味。

街道鋪著平坦的柏油路面,可愛的小車奔馳而過(而且都很守交通規則),超市裡販賣著新鮮現做的食物。各種食材無論是不是有機的,都美觀整齊地放著、被謹慎的包裝著。

我不禁思考:像這樣乾淨整潔的國家的人,會有什麼樣的煩惱呢?

然後,我去百貨公司附設的美術館,看了安西水丸的展覽。
安西水丸

安西水丸是一個插畫家,會知道他是因為村上春樹的書使用了他的插畫。他的風格簡單俐落,色彩鮮豔直接,畫面帶有一種很強烈的靜物感。

展出的稿子,蘋果就是蘋果,起司就是起司。也有迷你的小模型車、火柴盒跟公仔。但不知道為什麼,卻可以在那樣簡單的畫面裡找到一絲耐人尋味的感覺。彷彿有種空間感滲透在裡頭。

那種寧靜的空白,讓即便是再平凡無奇的事物,都變得特殊、鮮明,甚至有點動態。
陰影的處理也是恰到好處。


安西水丸的作品就像村上春樹的書一樣,你可能在閱讀的當下,會完全不知道這個故事要帶你去哪裡。當你看著他的圖,也會有這種感覺。那非常安靜的物件,展現了當下的一瞬。即使你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哪來的,又打算說什麼故事?但你會感受到那種安靜。

安西水丸用一種透明薄片(應該是賽璐璐)來做創作,在畫面中疊出不同的顏色。有些圖案甚至是感覺有點粗糙的疊上去(原稿嘛),但透過印刷後,呈現出來的卻是不可思議的精準配色。鮮紅色、芥子黃、咖啡色、黑色、鮮豔的綠色⋯⋯有很多顏色是我在高中美術班時期,被老師警告不可以使用的顏色。但它們在畫面上,卻是如此協調、自然。

看著他用漫畫/手稿速寫的方式去紀錄到訪了何處(城堡的天守⋯⋯附近的名產等等),突然覺得這個人真的很用心在生活呢。(詳見「常常旅行」一書)

安西小時候居住的海邊,據說是他經常去的地方,日後也常常出現在作品中。他以自己的自畫像小男孩,黑色大大的眼珠裡沒有光點,看起來像總是在思考些什麼一樣。

在安西的身上,我閱讀到藝術家的那種頂輪的透徹感。

在他早期的紀錄片裡,我看到一個藝術家創作時的全然專注。即便看起來只是簡單的剪黏透明薄片,但充滿在畫面中的是飽滿的精神創意。

看他的照片就知道,安西是一個很樂觀的男子,在他的年紀(在台灣已經會被稱作是老頭子了吧),卻仍然擁有這樣活力的心情與能量,真是不可思議。(日本人好像不管是多老的大叔都會穿的很帥氣啊!再老的老奶奶也會穿著很講究,或是優雅有質感。)

有些人也許會覺得安西這樣簡單童趣的畫風,簡直就像胡鬧。也許又會有人覺得,這簡直就是小孩子的作品,覺得他紅得莫名。但是透過安西的作品,他教會我的是,即使這麼簡單還是可以成功。吸引人的、能打動人心的,不一定要是很複雜的作品。也許很簡單,但是其中蘊含了深意。越簡單的,反而是越可以觸碰到每個人的。

我因此受到鼓勵。
包括寫作也是。


我有時會遇到困境。例如寫不出來、或經常中斷寫作計畫,等待有感覺的時機(但往往不會很長)才寫作⋯⋯所以當寫作進度不如預期的時候,我感覺苦惱。當困境發生的時候,有時只能等它過去。

而安西先生是怎麼看待他的困境呢?
我在他的紀錄片跟作品中找到了答案。

他不斷持續地創作。即便看起來像是很小很細微的作品。不管是出現在什麼地方,是正式的邀約案子、或是日常的隨筆,他都持續創作著。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這樣,但我盡量把我的心情寫下來。在寫作裡我自然會進入那種空白,能量會源源不絕地穿過我,運作在紙上或是空白的電腦螢幕上。

「保持前進,持續創作」,似乎就是問題的答案。

面對母親現在的狀況,我的時間被分割成旅行移動、在不同城市穿梭。停留在同一個地點的時間越來越少,感覺自己有點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保持寫作、或進行工作。這是我罕見地強烈想要扎根,與回到自己獨處的時刻。但是現實卻有些限制。

但即便是心理狀態受到挑戰,身體也感到疲累的現在,我回想起在日本看的這場安西水丸的展覽,就覺得,「如果他也持續創作了那麼久,我應該也可以吧。」

「用創作去回應生命的每一個階段,不論是順境或逆境」,我相信我做得到。






在看展的時候,我並不知道他早已在兩年前逝世。因為現場的作品們都充滿著生命力,充滿一種快樂的能量。所以當我此刻在台灣打下這篇文章時,覺得很驚訝。

該怎麼說呢?
藝術家為世人留下的,真的是他這個人的生命揮灑出來的能量。

飽滿、快樂、無憂無慮的⋯⋯
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能量。

用薩滿的語言來說,這就是一種「醫藥」。
一種可以療癒人心的醫藥。


2016年7月12日

身心靈課程省思:如果「快、好、便宜」,只能選兩個

昨天M小姐跟我分享,關於她在大學唸工藝系時,從教授那裡學到的一句名言:
「快、好、便宜,只能選兩個。」

的確,在現在的社會裡,如果你想要東西「又快又好」,那相對是比較貴的服務/產品才比較有可能。比方說某些標榜速度快服務又好的國際快遞公司,他們願意到偏鄉去收件,又幫你用最速件寄到指定地點,結果是驚人的郵資。畢竟一份錢一份貨。

而如果你想要買到的東西「快又便宜」,通常就是粗製濫造。例如O國大量生產的貨品,例如快速而廉價的外帶餐點。

如果你想要東西「好而且便宜」,那通常就要付出大量時間去等待這個品質(例如某些傳統手工藝品)。

用於身心靈領域,人們上身心靈課程進修時,通常會希望:

「效果要好」(我都花時間來上課了,效果當然要好啊!)
「要立即顯化」(不然我上這個課幹嘛?就是為了要賺更多錢啊!)
「學費不要太貴」(賺錢很辛苦欸)
「授課時間要短,最好週末就可以完成」(我工作都忙死了)
「要準時下課」(因為跟朋友約晚上吃飯)
「最好還可以有證書認證」(雖然證書不代表能力,但是有證書讓人安心)
「老師最好很厲害很有名」(當然要選厲害的,這樣我上課才值得啊!)」
「授課時數盡量短一點」(速成最好)
「上課地點最好交通方便捷運可以到」(我實在懶得去荒山野嶺啊!)
「上課時間最好安排得宜,別讓我跟老闆請假」(我還想要這份工作捏)

這個年代,人們普遍希望課程時間要短(快)、課程內容充實最好老師又有名(好)、課程費用不要太高(便宜)。

但殊不知,有些知識與學問,包括修行本身,都是「快不得」的。

人們希望身心靈課程內容要扎實豐富,又不願意付出較多的時間去學習,這不是很奇怪嗎?或者,就算你去上一個內容滿滿的課,但是自己能量非常沈重又熬夜恍神,老師教再多你能吸收得了多少呢?還不是下課後就忘光?

身心靈課程學費普遍較高昂,人們希望課程可以便宜一點。但是,有沒有想過這是老師在歷經多少人生挫折創傷與破碎後重新爬起來後,所得到的寶貴學習呢?有沒有想過老師在這短短一堂課之前,已經「蹲」了多久時間去修煉這個法門呢?

所以,讓我們重新來檢視,如果「快、好、便宜」,只能選兩個呢?


***

在身心靈課程來講,

如果你想要上這門課,並期待這堂課可以「又快又好」,那它通常很昂貴。

例如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師,或國際級的某某權威,舉辦標榜著只要一兩天就可以得到認證的那種精實的基礎課程工作坊⋯⋯通常很貴。

如果你想要報名某個課程,希望它「好又便宜」,讓你經濟可以負擔得起,那通常會是什麼情況?大部份來講你可能會進入一種師徒制或學徒制的系統,你可能僅需負擔少許的費用,但是你可以跟著師父學習他/她人生的精華。前提是,你要有時間可以做長期學習,也要有心理準備要幫師父砍柴挑水⋯⋯學習品質有沒有呢?當然有。但有多少人有這個學習時間?不知道。

***

至於那些「又快又便宜」的課程呢?大部份可能犧牲掉了教學品質或教學內容。如果一個下午或乃至於一兩小時的課程,要教你到「可以改變一生」的方法、可以受用終生的療法技巧?你覺得有可能嗎?

大部份來講,這類又快又便宜的主題式課程,通常只是一種體驗式的課程。就像健身房招攬會員時的那種單堂課,僅教一兩個重點吧。坊間不乏這類型的體驗課程,標榜快速、價格低廉。開設這類課程的老師通常是初出茅廬,或者還在練習熟悉開課的節奏,以累積經驗累積學員與知名度為主。


很多前往參加的學員也因為課程價格低廉,當然不敢要求太多、期望太高。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對方都開這樣低廉的價格了,怎能計較太多?所以後來,大多數去上了這類課程的學員,後來還是認命存錢,去上正統的/比較系統式的教學課程。

______


追求快而便宜,所以犧牲好的品質,這也沒有不好。可能有些人需要這些體驗式的課程,來釐清自己到底需不需要進修這個療法。不過這類的低價課程,就通常以「分享」為主,而比較不是以教學為主。這點參加者自己就要做好心理準備。


有沒有「又快又好又便宜」的呢?就算如此完美,應該也還是有人會雞蛋裡挑骨頭的吧。但我覺得並不是沒有這樣的課程,而是就算有,人也不會珍惜。因為這樣的「得到」太容易了!大部份的人反而還會起疑心。比方說免費的灌頂法會,免費的教學課程,免費的冥想體驗,免費的贈品⋯⋯不管來的主講者多大牌、內容多充實⋯⋯


這類型的活動,就算免費參加、就算要免費送你,反而你還不敢拿。就算拿了、去參加了,結果你也不見得珍惜。你可能結束完就忘了,或者把跟朋友的唱歌行程列為比較優先的順序。相反地,如果要你付出很多錢去上課的那種,你反而非常珍惜,對課程方法如數家珍。人就是這樣的一種奇特生物呀!


現在再次回過頭來,檢視這句話:

如果「快、好、便宜」,只能選兩個呢?

你會選擇哪一種?
















2016年7月11日

「簡單,但是做到最好。」

前往晴明神社路上吃的拉麵
【簡單,但是做到最好。】

從日本返台後,我們在一個燒肉丼餐廳(其實就是高級一點的便當店)吃飯。我點的燒肉丼其實就是滷五花肉薄片做成的飯,加一顆溫泉蛋。我覺得蛋做得不錯,肉調味也OK。M小姐點了椒麻雞丼,但可惜雞肉不好吃,醬料也不是那麼美味,椒麻雞本身也沒有炸過脆皮的感覺。M小姐很感嘆的說,她覺得這間店的料理不是那麼用心,雞肉品質也不行。

我說,這碗飯才一百多元,又那麼快出餐,已經算是OK了。
M小姐搖搖頭,覺得兩地的食物品質差隔實在太大,但重點還是烹調的人用不用心。

身為曾經的廚師/餐飲業者,我吃得出來這肉是冷凍後再退冰的去骨雞腿肉。當然台灣的普通肉雞實在比不上日本的雞肉,但是如果肉本身品質不那麼好,至少在細節如醬汁、或油炸方式再注意,就會讓食客覺得有誠意。



日本人對細節與品質的要求是有目共睹的,但在製造食品與烹調食物的方面,我特別能感受到謹慎與誠意。就算去路邊隨便一間居酒屋或攤子、小食舖,也很難吃到「難以下嚥」的食物。因為在食材品質上就已經勝過許多國家一截,再加上日本人就算是多麼便宜的拉麵或飯(五百日圓那種平價食物),雇用的人員或廚師也總是仔細地製作故,我們在日本十一天的飲食幾乎沒有遇過地雷。

不要提有名的店鋪美食,我們去的多半是街坊鄰居會去的那種當地料理店、熟食舖、超市、小間的餐廳、深夜小酌的舖子。從便宜到平價、中等價位等等,沒有一次吃過難吃的食物。路邊賣的一隻才120日圓的烤醬油團子(夾海苔),是我們深深回味的點心。

拉麵的料,可以很簡單到只有叉燒肉、麵,半顆蛋(沒有筍乾)。但一喝湯頭就是長時間熬煮的濃醇,麵體看似無奇,卻細有嚼勁。天丼附湯的午間定食,碗裡只有堆疊的天婦羅跟飯,少許醬汁。卻給你滿滿一碗的現磨白蘿蔔泥,跟隨便你加的一壺沾天婦羅的甜醬汁。看起來好像很油膩單調,但是天婦羅卻每種都口感不同,高溫油炸後仍保有水份。外皮也是保持酥脆。食材新鮮。

半熟蛋

食材就是那樣簡單的幾樣,卻把它們都做到最好。

這就是我欣賞日本人的地方。

那是一個連車站裡面吃了就走的拉麵屋,也可以做到給你該有都有的一碗炸天婦羅冷烏龍麵,麵起鍋直接沖冷水降溫保持Q度,滑入碗中撒上青綠蔥花敲一勺白蘿蔔泥,邊問你要不要薑泥或哇沙米抹在碗邊,然後自己加七味粉跟免費的炸天婦羅碎麩(同樣只要五六百日圓)⋯⋯那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啊!

連超市壽司盒
都會附一朵可愛的季節感小假花

2016年7月8日

如何面對「臉書依存症」,與改善計畫。

我覺得現在越來越多人有臉書依存症。人們幾乎是上癮般的在滑動手機。不管身邊是伴侶還是朋友、是同學還是家人⋯⋯每個人都在滑手機。大部份的人在看臉書。有些人在用LINE或是看信箱。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在用臉書。

上網,打開臉書,查看信件,看看網路新聞,然後結束。

曾幾何時,我們已讓網路綁架了生活。

我們遺忘了閱讀書籍的快樂,遺忘了寫作。遺忘了注視朋友的眼睛,遺忘了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我們忙著在風景區打卡上傳到臉書然後遺忘那個景點,忙著幫美食拍照上傳到臉書直到它都涼了才開始吃,我們忙著暴露自己的行蹤昭告天下而遺忘內心的平靜,我們忙著要別人注意我們更多、汲汲營營於得到更多的讚,然後得到一點點的快樂。如果有人在臉書上詆毀我們,我們就整天悶悶不樂。


我們認真地,遺忘了現實生活。
我們活在一個虛擬的網路世界中。

我們將虛擬世界的恩怨情仇,帶入現實世界裡。我們遺忘了兩者之間的分際。我們變得只依賴少數的媒體資訊漢臉書轉貼在了解世界。我們遺忘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我們不斷地敲打鍵盤手機,整天坐著、滑著,每個今天與未來。在貼文與圖片,簡短的話語或情緒性語言中生活。

我們讓那些不認識的人與廣告,操縱著我們的視野與生活。

我們甚少驗證網路文章的真偽,甚少親自去理解真理。我們傾向於從網路與電視上得到消息。越浮誇的、越吸引人的、越讓人憤怒的、越刺激的⋯⋯就越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我們深陷其中而不自知。能量的接收與傳遞是即時的,我們在短時間內創造大量的互動與連結,忽略了身體反應。你滑著手機,你接收著他人的能量,然後開始感覺堵塞、胸悶,而不知道原因。

這就是臉書的威力。

我在日本感受特別明顯。如果我在電車上看手機,只要看臉書一下子,就會開始塞住。如果我轉頭觀察電車裡的日本人,堵塞感就立刻消失。

(日本是個普遍能量高頻的地方,我去的地方又是遍布神社的京都)


某日當我靜心完,打開臉書,不到幾秒鐘的時間我就開始覺得肚臍堵塞。我關上臉書,開始清理自己。最後我決定做一個發送者,而非接受者。我只接受少數人正面的訊息。不去閱讀那些標題刺激的文章、不細讀經常散發負面言論的朋友近況。雜亂的能量減少後,我開始覺得我能保持清醒。有太多人在這個狹小的網路漩渦裡面打轉,在閱讀到幾句話的瞬間反彈與暴怒,而鮮少查看自己怎麼了。

我心有所感地跟M小姐說,我們應該將注意力放在「發送」而非「接收」。當臉書充滿了垃圾資訊的時候,你打開手機電腦收看人們的近況動態,就會快速大量的連接到許多人,包括令人憤怒的事情或新聞、接受到負面的情緒、垃圾資訊與低頻而雜亂的雜訊,就像電視發出嘈雜的灰色聲音/螢幕訊號一樣。也許是因為我比較敏感的關係,我覺得這確實對我造成影響。


我希望我丟出的東西,可以對臉書或乃至整個網路的「虛擬世界」造成正面影響。

當今天你的臉書圈圈裡充滿了廣告、負面抱怨文、以及很多不必要的朋友時⋯⋯我相信你感受得到。當你在收看那些近況動態時,即使你只是手指滑動過去,即便只讀了標題,你還是受到了一些影響。這些波動有時會讓你不舒服。

或者是你寫了一篇文章,發了感言,而接下來可能會有朋友跟你互動留言。但有時候大家只是異口同聲的譙某件事某個人,或者是你可能會遇到有人跟你唱反調⋯⋯然後你可能就會開始覺得不舒服。

所有情緒性的言論都在創造一種振動頻率。一種會振動到你的、傳遞給你的能量波。當你在不知不覺中接收到大量的情緒性字眼,它其實會在你的能量場上造成影響。雖然看起來只是手指頭滑過去的短暫一瞬,你看到與接收到的卻遠超過於此。

在手機尚未變成智慧型手機之前,我們會注意與他人聯絡的時機,打電話給對方也會認真傾聽。現在因為有臉書,我們上網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臉書,收看別人的信息與近況,來往就靠留言與私訊。但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不見得會經常私訊連絡。反而是不熟的朋友較常互動。但即使如此,不熟的朋友也終歸是網友,不是現實生活中的朋友。


你活在一個狹小的臉書世界中,只跟認同你的人做朋友。你不食人間煙火,對在路上的人們不感興趣。你不想與那些跟你不同的人往來。你變得更加激烈,不管是思想或言論都是。

我覺得,臉書有某部分仿若我曾經熟悉的PTT。我離開了那裡,因為在那裡,少數人壟斷了發言權並創造一種表面的假象。臉書雖然比較自由,以自己為主,但還是聚焦在相同興趣的人、相同族群的人。


這很好,沒有問題。人類本來就是傾向群居的生物,沒有人可以永遠孤獨。但是,我發現我總是在接觸身心靈的人。我的生活圈裡只剩下身心靈的人。我們說著相同的語言所以彼此能夠互通,但如果把這少數的語言,拿來跟其他主題其他族群的人交談,可能就不大行得通。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共通的語言,協助不同主題的族群彼此了解,而不是把自己關在一個象牙塔裡,只跟自己喜歡的人來往。那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很狹隘。


是以我遇見的一些真正活在「道」裡的人,只用按鍵式的手機。

他們說:「我不用臉書,也沒有智慧型手機。」
我問他為什麼?他笑說:「太複雜了。」


是啊,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活得這麼複雜?
為什麼要在意一個虛擬世界裡發生的事情?

生活,可不可以更簡單一點呢?


不用智慧型手機的老人,認真地與我交談。他用心傾聽我在說什麼,他完全處於當下,靈敏地察覺整體環境氛圍的變化。即便我們國籍不同,語言不通。這並不造成什麼阻礙。我知道他會記得我。而我可能,並不會記得某些人。某些網路上的人。


到底為什麼呢?

如果我們將「強迫性滑手機」的行為所佔據的時間,
拿來凝視自己或繪畫、寫點文章。也許早就出書了也說不定。


人們其實一直在尋找一個替代品,來填補內心的空虛。臉書完美地詮釋了這點,透過假象式的互動,製造一種熱鬧的氛圍。

但現實生活中,你可能還是一個人去超商買東西,一個人在公園吃飯糰。你可能還是沒有可以交心的朋友。為什麼?因為替代品終究還是替代品。你需要好好、認真地活著,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去旅行也好,去學習新的知識技能也好,你需要真正的認真地「為自己做一件事」。而那件事,從來就跟網路無關。

你需要跟你的心在一起,而不是跟網路在一起。
網路只是一個傳遞訊息的工具。如此而已。


當你生產了什麼,需要傳遞出去時,這時候你才可能會用到網路。當我們反客為主,只注意網路上誰說了什麼時,你很可能會進入大量吸收資訊、體內累積的能量卻沒有流動出去的窘境。所有的能量與思想都需要被落實下來,才可能轉化為現實reality.


所以從今天起,開始注視你自己。
你觀察內心的變化,體內體外的變化。你注視你的心境。

如果你要上網,那就注視那些也「注視他們自己」的人。
然後你就會認出那個「注視」。

那個注視不是為了要誇耀自己。那個注視是一種「發自內心」在說話的行為。
是一種「觀照自己」的行為。

不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不是要告訴別人你有多行。
而是單純地,訴說自己今天做了什麼事,有什麼看法與體悟。

不只是轉貼,不只是分享一些道聽塗說或內容空泛的消息。
不只是為了要讓更多人按讚。

而只是去分享你看見的這個世界的美好。

當你選擇要丟出一則訊息,盡量丟出正面的訊息。
於是這個世界,或乃至於環繞著你的臉書環境,就會充滿正向的能量。

我想這就是一種另類的「臉書環境改善計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