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

「親愛的,我把關係摧毀了。」-認識受傷的內在孩童。


在一次盛怒之後,雙方可能說了氣話。

氣話、傷人的話、有刺的話⋯⋯

以及埋在心裏已久的怨言(可能十幾二十年份)⋯⋯
透過火山爆發,一次性的清空。

因為雙方還在氣頭上,所以可能不碰面、不吃飯、拒絕往來一陣子。
少則幾天,壞則數個月。或者同處一個屋簷下,氣氛卻冷若冰山。
看到彼此就像空氣人,想叫對方卻不會直呼名字。

直接省略名字敬語或代稱,沒頭沒尾的一句:
「⋯⋯幫我拿OO東西過來。」

沒有名字,沒有代稱,
在座所有人,都不知道在說誰。

但只有雙方心知肚明,是在叫對方。

_________

時間如果久了,戰場拉長擴大,就會波及周遭親友群。
憤怒可能會被導向那些不經意問起情況的閒雜人等、或試圖表達關心的人們。

「啊你跟那個⋯⋯還好嗎?!」親友小心翼翼地問起。
一個白眼、憤怒的字眼,隨即脫口而出。
「⋯⋯叫他/她⋯⋯!!我再也不會⋯⋯!!」

很簡單,因為沒有人知道你承受了什麼。
所以你感到憤怒。你感到犧牲。你所有的壓抑有了出口。

等等,但為什麼你需要壓抑呢?

而當你把關係摧毀之後,接下來又該怎麼辦呢?

當愛跟恨,混雜在一起時,該怎麼做?

該先處理哪一邊的失衡?
是自己的失衡?還是關係的失衡?

_________

【認識受傷的內在孩童】

首先要知道的是,當一個人生氣時所做出的行為反應,有很多時候都是在反映他/她的「受傷的內在小孩」,而並不是成年人、有意識有理智成熟的這個他/她。

當我們遇到困難或挑戰,內在防衛機制會自動啟動,
陳年的「創傷印記」也會被按下開關。

(換句話說是微細身的失衡)

本來的他/她是良善的,但是眼前這起吵架事件,可能會把他帶回很久以前的「案發現場」。當時,他可能正在被父母責備而啜泣、或者因為被誤解、被排擠而感到憤怒。所以當今天有另一個事件發生時,內在的陳年感受會同步被觸發。

換言之,你看到眼前這個盛怒的他、崩潰的他,並不是真實的他。
而只是他內在受傷的孩童。

如果你要求一個孩童做某事,而且要精準地達到目標,
用想的也知道不太可能。對嗎?

但如果你要求一個成年人的話,那可能可以合理作到。

所以,如果你眼前這個受傷的痛苦孩童正在尖叫、破碎,你會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嗎?不會。因為這不正常。但是如果對方失去理智,也許你可以善意提醒他,或立馬作出保護自己的方法。

當這個人清醒,恢復成年人的狀態時,那些情況好像又離他遠去。

但是,這個受傷的孩童並沒有離他而去,而是繼續住在他內心深處。

所以,如果沒有療癒內在孩童、當事人沒有看見這個模式,
那情況是不可能停止的。

吵架、爭執、各說各話、情緒化、摔東西、毀滅傾向、崩潰爆哭⋯⋯這些都只是一種陳年的受傷反應,如果你能清楚認出自己的反應、認出對方的反應,那你就能夠貼近真正的他/她。而不會在這種對方或自己「狀態不好」的時候,下任何重要決定。(如離婚、分手⋯⋯)

因為對方還是會恢復清醒的。

這時候再跟他提,也許傷痕就有被看見的機會。



但如果你一昧地只是要求對方用成年人的標準、忽略其實是對方的內在孩童正在大吼大叫,你就會誤會是「這個人壞掉了」、「不可理喻」。成年人有所謂的「情緒控管」EQ,但是孩童有嗎?孩童沒有。孩童是真誠的,他感到受傷時會哭泣。但大人傾向於壓抑。

所以如果一個大人的內在孩童是受傷的,
他日後所顯現的,通常是壓抑後的加倍爆發。

我們都知道陳年的傷痕不可能立刻好轉,但是抱持「理解」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當你「理解」對方並不是在針對你大吼大叫,他可能是在針對「他的父母」-特別是他兒時的父母大吼大叫時,你就不會「對號入座」感到生氣,因為你明白他並不是在針對你。

也就是說,你要保持清醒。

要能夠區分,是誰在說話?是他的內在孩童嗎?還是這個成年人的他?

他現在是在跟你說話?還是在跟他的父母說話?

有可能,對方只是借了現在的場景,在重溫舊傷而已。

那你要跳進去跟他一起演出嗎?


所以明智的人,應該要意識到,當一個人正在吼叫時,先不要急著對號入座,要保持冷靜。要知道很多憤怒並不是衝著你來。而是一種投射。一種舊傷痕。要能夠看到是誰在說話?是對方的內在小孩在說話嗎?

好,然後我們才能來談「和解」。

(待續)

1 則留言:

  1. 我是小雄,看到這篇超級共時
    最近正在處理合約關係,真的看見對方對著我大吼大叫
    有許多話語充滿對方的投射,可是我什麼話都沒有說
    只是看著他,讓他把話說完

    這個經驗很奇妙,真的可以感受到憤怒並不是真的對著我
    而是真的穿過我,到了其他的地方
    看到這一篇覺得很共時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