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4日

「關係」戀愛緣起論

昨天我意識到,如果關係中的雙方,對彼此擁有太強烈的執著,那麼就算中間有愛,有深厚的情感,也會因為對彼此的拉力太強,而造成彼此的痛苦。(請想像一場僵持不下的拔河比賽)

一段好的關係,應該要是能夠輕鬆、自在地相處才行。能夠坦然地做自己,可以自在地交談。溝通明朗。這樣才能長久下去。


【關係中的調頻】

正式進入關係前,雙方的彼此互動,不妨想作是一種「調頻過程」,因為雙方的背景、價值觀一定都或多或少有著差異。(就算是同個爸媽生出來的雙胞胎,也會有不一樣的個性跟想法)

要能夠將雙方的頻率調成一致,才能自然而然地接近,沒有刻意。這段關係也比較容易產生好結果。(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坊間的戀愛手冊通常會指導你,要靠近心儀對象,就必須培養相同的嗜好與興趣,這樣才有話題聊。其實是在講「調頻」,你要把自己的能量調整到跟對方「同頻」,這樣自然就會相吸。)

【在愛裡不要勉強】

值得注意的是,戀愛關係中,盡量不要有「勉強」比較好。要能夠做自己,而不是逼迫自己去配合對方。如果你為對方犧牲了什麼,認為這樣就可以換取些什麼,結果就是,當對方的行為不合你意,你就會怨念爆發。

(例如常見的夫妻劇情,或苦命媽媽劇情⋯⋯我們總是可以聽到這句台詞:「我為你付出那麼多!!」雖然看起來很肥皂劇,但裡面的情緒都是真的。)

覺得不公平、犧牲自己的快樂、勉強自己去配合對方⋯⋯以上種種行為,看清楚,都是出於自己。不管是一時不察,或者愛心氾濫,或期待對方可以浪子回頭⋯⋯不管是哪種期待,如果是建立在損害自己以成全對方、維繫關係,長期來講都是不健康的。

關係必須取得平衡,就必須有清楚地溝通表達,要明確注意自己的界線,不要付出過多,也不能只坐等接收。我覺得每個人都要培養一種健全照顧自己的能力,再進入關係比較好。

要能夠好好對待自己,知道自己的界線,怎麼做會讓自己快樂。不要害怕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也不要試著去犧牲自己委曲求全,「委屈自己」的劇情是不會幸福的。要快樂,就必須建立在自己的平衡上。

自己要快樂,對方也要快樂,雙方相處時建立一種和諧的模式,接下來兩個人才能快樂長久地相處,關係才能平衡快樂。(如果兩個人在一起不快樂,那為什麼不單身就好?)

雖然人總是習慣找事情讓自己受苦,但快樂是最基礎的需求。沒有快樂,任何事情都無法長久。就像你很有興趣做一件事,自然就會生起熱情,能夠一直做一直做。如果你沒有熱情,不快樂,那麼分離之日是指日可待的。

【戀愛與獵捕】

戀愛關係有時是一種追逐戰或潛獵術,但如果僅只是獵捕對方,把對方當作獵物,到手的時候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且充滿控制(認為對方是自己的所有物)。如果一剛開始就無所不用其極地捕捉對方的注意力,後期萬一對方的注意力從你身上轉移了,你就會升起很大的痛苦,因為恐懼失去。

*當然可能會有人問起PUA的事情,關於這種蓄意的潛獵技巧(利用人性),我個人是覺得很感嘆,之後再敘。


【戀愛起源的動機/談緣起】

如果一段關係是以佔有欲為出發點,就容易升起更多的忌妒心與嗔心(無法看到對方跟別的女生出去),以欲力(對身體的慾望)為出發點,就容易失去清明。以利益為出發點(因為有利彼此,所以締結關係),那就要有心理準備,對方有一天可能也會因為跟別人在一起更有利而離開你。(合夥關係亦然)

如果是以愛、尊重與友誼為出發點,就容易讓人感到舒服、放鬆,能夠接受彼此自然地靠近。也比較不會有太多奇怪的劇情、或衍生的肥皂劇。因為這段關係裡面的能量流是乾淨、透徹的。

如果以純粹之心接近彼此(而且是自然而然地),按照直覺行動(或請教高我),就不會造成太多業力的連結。也能夠自然地趨吉避凶。


「因果法則」運用在戀愛關係裡面,就是強調「動機決定結果」。這是佛陀所說的因緣的法則。種子會決定果實,凡事以動機最重要。所以不論表面形式為何,起源的動機最重要。

所以一段善因緣,一定是因為最初這段關係起頭的動機是善的(可能前世就種下種子);如果遭遇了惡緣,就是因為今生或過去生種下了痛苦的種子。

如果對眼前的關係型態不滿意,就要學習如何轉化這段關係的能量。這部分之後再談。




2021年5月2日

「寫作課」4/10對境的練習、癮。




(此為阿尼4/10在高雄帶領寫作班的上課內容)

⋯⋯我們的面前有一個水果茶,水果茶裡面有很多的東西組成了它,當我看著這個水果茶的時候,我可能會升起某些感受,比方說憤怒、抗拒、渴望或迷戀,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那個水果茶可以是任何東西,比方說我們喜歡的人、我們暗戀的人,或是我們討厭的一個同事,或者是我們很渴望得到的一筆錢。

當我們開始描寫對境、或者透過觀察去跟對境產生互動時,透過寫作切入,我們將更能了解我們渴望的對象,他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會了解我們跟那個對象中間的關係,然後就會真的更了解那個對象 

比方說我們討厭一個人,那個「討厭」的感覺是很強烈的,「討厭感」會讓我們雙方變成是一個很強烈的對比,我們會有很強烈的分別心,比方說我跟他就是不和諧、就是不合盤、不對盤。

但當我們透過描寫這個人的時候,慢慢地,我們會形成一種融合。彼此中間的一些奇怪的能量流,不管它是經由「業力」造成還是「投射」造成的⋯⋯形成這種討厭或迷戀的感覺,這個能量流會慢慢地消失。

我們會變得能夠同理水果茶裡的「冰塊」,我們透過描寫那個冰塊、了解冰塊跟水果茶,我們會了解整杯飲料的結構。

接下來我們就能夠跟這個飲料融為一體。

我們可以喝那個飲料,我們不再討厭那個飲料。

我們本來很迷戀或討厭那個飲料,但是我們現在可以很輕鬆的喝它,不會再陷入強烈的迷戀或執著。

有些人沒有喝到這個飲料他會死,沒有跟誰在一起他會死⋯⋯這是一種很強烈的執著。但當他透過客觀地描寫這件事情,他將能「更中性地」去看待這個事件,於是他就不會被這個對象綑綁。他不會被對境黏住。

有些人就是「我愛不到你的話我要去死」、「我要對你不利」⋯⋯因為我想要得到你,因為我太傷心了⋯⋯因為強烈的迷戀,所以我們就做了一些奇怪的事。 

如果我們今天透過有些距離地去觀察、去描寫那杯飲料的狀態,然後去了解它裡面的結構的時候,我們會升起一種同理心跟包容心。一種寬容、接受的感受。

在那個過程當中,我們就能夠在喝這個飲料的時候不會產生太大的情緒,太大的奇怪地扭曲的能量,比方說過於迷戀它,或是過於想要掌控它,或是我們可能會討厭它、不悅……等等,這些東西就會消失,我們會更能夠同理這個對境。 

______


透過寫作,我們去接近了我們的對象物。

而且所有的作家,都應該是一個好的觀察者。

為什麼呢?因為作家透過觀察,他會了解很多事情。他透過書寫、透過有距離的觀察一個東西,並書寫那個東西帶來的感覺,跟種種思維⋯⋯我們跟對象物中間的某個東西會被解開,這是我自己的經驗。

比方說我很迷戀一個咖啡店的角落,這個角落帶給我一種很舒服的氛圍,由於迷戀這個角落,我每次來都要坐在那個角落。我注意到這件事。於是當我開始去書寫那個角落,我融入並書寫這個環境時,我對這個角落的「癮」突然消失了。

透過全然地去書寫那個角落帶給我的感受,突然間,我對它所有強烈的執著都不見了。

同樣的道理比方說,我們非常的傷心。因為媽媽曾經對我們很不好、她忽略了我們,我們是一個傷心的小孩。

我們可能一直待在那個傷心裡,覺得媽媽遺棄了我們。這是很多人的一種現象。但透過我們去書寫這個被遺棄的感覺,書寫我一度非常抗拒的母親,我們將能夠慢慢地放下中間的情緒或是一些扭曲的東西。

唯有當我們去接觸那個我們一直不願意接觸的,或者是去描述那個我們很渴望很迷戀的,或我們討厭抗拒的⋯⋯當我們真實地跟對境產生互動的時候,這當中的業力,或奇怪的能量組成結構,它會被化解。例如投射、扭曲,等等這些東西⋯⋯這些複雜的能量會被消化掉,回復到自然流動平衡的狀態。

這簡直是一種巫術,這是一種療癒的過程。 


所以當我們去描寫,以前是多麼被遺棄、我曾經多麼的憤怒、多麼傷心⋯⋯當我們寫一次兩次三次之後,有天我們會突然發現,已經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那就是你的療癒已經發生了,寫作的療癒已經發生了。你裡面的傷痛已經被代謝了。


所以你需要對你的「對境」有所覺知。

例如我們對這杯水果茶的感想。我們對它的觀點是什麼?中間的情感流動是什麼?是負面的或正面的?當我們用中性的態度去試著描寫時,就像我剛才講的「角落的癮」。

我們非常喜歡某一個角落,那個書店的角落讓我們覺得非常的舒適,但當我們變得太過抓住它的時候,當有其他客人坐在那個角落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很不爽⋯⋯「啊啊那個角落是我的!」對嗎?

你一定得待在那個角落,才寫得出東西嗎?一切就變得有執著了嘛。或者有一天店家將要關了、要收起來了,將不會有那個角落⋯⋯是不是會很痛苦呢?當我們對那個角落產生一種癮,當我們對某個人產生一種癮,當我們對某個人產生一種負面的、抗拒的,憤怒的、敵意的感受⋯⋯它就像是那個角落一樣,某種程度它已經影響了我們內心的安寧。

所以透過書寫,我們去了解這之中的能量流是怎麼回事。

我們跟這個角落中間,到底還有什麼?

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