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萊觀音廟 |
【親近上師,不是追星】
我覺得看待佛教上師,不應該像追逐明星一樣,
而是應該生起恭敬心,認識到上師的功德,再去服務、承事他。
_____
我認識上師已經蠻久,約莫十幾年了,
這中間發生過很多事,讓我能逐漸累積對他的了解。
因此對他產生了很大的信心。
我也身體力行地,去為他服務。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弟子先觀察上師一段時間,再依止上師)
_____
〖發展恭敬心〗
「虔誠心、恭敬心」是所有關於宗教信仰的、一切基礎中,最根本的核心。
但如果我們頭不低下來,沒有心懷臣服,
就沒辦法「感受到」上師的功德。
所以,應該讓自己成為一個可流入的「容器」。
如此才會感受到,上師真正的力量與修持。
(而非淪為一種單純的追星。)
如果你感受到了上師的力量、磁場,
更應觀察、聽從上師的日常教導,如理實修。
讓自己「堪為法器」。
而不是只有看著上師華麗的外表或法座、他吃什麼用什麼⋯⋯這些外相的事物。
_____
當人們追逐明星時,往往是有點盲目的。
我們對明星具有一種狂熱的、愛好與追逐。
這固然是因為,明星身上具有我們想要擁有的一種特質,
但如果這是我們的上師,就完全是不一樣的事。
佛法學生對待佛教上師,應有的態度,
並不是只有蓋下印章式的「上師說什麼都說好、上師想要什麼就滿足他」⋯⋯
而是「將上師教的佛法,融入自己的生活去修持。」
因為上師希望我們能夠成佛,上師的存在本身,
也是為了指導學生能夠脫離輪迴。
所以我們需要好好去具體力行佛法修持才對。
____
【感受上師的功德】
有些人「感受不到」上師的存在的珍貴性,
就算同處一室或一起坐船,也感覺不到這位上師的特殊性。
並不單純是因為感覺不到而已,是因為我們並沒有想要從上師那裡獲得什麼,所以我們也沒有開放地去感知、去了解眼前這個人跟我們有何分別。
但當你如果打開自己,用開放的心去感覺,你可能會覺得有一種純淨感、沉靜與寧靜感。你可能會覺得心裡的雜念都止息了。你可能會意識到眼前的人好像有點不同,你會開始謙卑臣服起來。
就算很多人說,這位上師如何的厲害或珍貴⋯⋯
也要你親自去體驗才行。
但如果你感受不到,也不純然是你的問題。
可能只是你沒有真正把心打開,去感受環境磁場、去感受眼前的上師而已。
當你把心打開了,很多事情你自然會知道、明白。
____
【上師的加持力】
上師的「加持力」本身,雖然不管你是否對他恭敬虔誠,都會在那裡。
但你如何感受到上師的加持?如何源源不絕地獲得上師的加持?
首先,調整能量上的狀態。
我們的內心要謙卑臣服,
把自己像一個「低下頭的瓶子」般,「倒空自我」。
這樣你再待在上師的旁邊,
你自然就能感受到上師的加持,可以感受到上師的慈悲。
_____
前陣子因為一個特別的機會,見到了國師嘉察仁波切。
他像一位帝王般坐在那裡。(法王噶瑪巴也有這樣的氣場)
那種「威勢」就像山一樣穩固、不可逼視。
這是證悟者的直觀、銳利,是遠見。
一見到他,我立刻彎下腰,非常恭敬地,捧著禮物進入房間。
我當時的感覺就是這樣。
當時屋裡存在著一股不可忽視的氣壓,是震懾的,是莊嚴的。
上師所在之處就像是佛堂或寺廟一樣。
我覺得一切如夢似幻,彷彿又回到了印度祈願法會的法座前。
____
對於身份地位崇高的上師,我們應該要放下自我,用虔敬心去服侍他們。
這也是一種佛經上所說的:
「於法應生清淨心,於法應生恭敬心。」
______
【敬重上師】
而對於跟上師相關的一切,也應如是珍視。
例如一張印有上師法照的照片,或是印了佛像的卡片,
應該好好收藏,供在佛堂前或貼在牆上,若不用就將之收在抽屜裡。
那為什麼藏傳佛教的案例,若卡片舊了或破損,要選擇燒掉而非丟掉?
這是因為表示「佛法僧的珍貴性」,表示對他們的虔敬心之意。
為什麼不可以跨過法本?不可以把佛的聖物佩戴在腰部以下?
這也是同樣的虔敬心之意。
這些規則被發明,並不是要拿來束縛人類,
而是想表達一種對宗教的神聖看法。
是一種「敬重」。
這樣的心態,我覺得是很美的。
而當我們這樣做,也會從能量層面上得到更多的加持。
所以,僅只是上師用過的茶杯、筆、坐過的椅子,
我們也應如是敬重看待。
因為這一切都是我們尊敬的人的延伸,
而我們內在的恭敬心,
則會為我們帶來更大的加持。
阿尼 合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