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身體終於康復到能夠騎車,就出門購物吃飯。我很久沒騎到我的車(因為借M小姐騎),看到車子外觀有些髒污,便囑咐M小姐有時間的時候擦一下車殼。M小姐說好。但是我很快知道這種愛惜車子的心態是純屬車主才有的。因為是你的車,你自然會珍惜地使用它。如果是別人給你的,那就另當別論了。(以M小姐的隨性指數⋯⋯她大概會覺得幹嘛要擦?)
自己買的車,是自己花費心思才得到、擁有的,所以當然會愛惜。維修保養等等,一定都是照步驟來。但如果是別人給你的,這台車可能就是工具而已,雖然是免費使用的,但是要維修保養時可是要花掉自己的錢的!所以當然能省則省了。雖然M小姐沒有這樣,但是這種投機利己的心態(或俗稱「人性」),我想很多人身上都有。
我在「接受與給予之間」發現了幾個命題:
1.習慣性接受別人好處的時候,我們是否都忘了要感恩?
我覺得,其實真的很困難教一個人懂得感恩。因為感恩這種東西在我身上也只是隨機出現而已。我相當健忘。而事實上,我也是一個事情稍有不順就會抱怨或是錯愕的人。
這樣的我,又該如何去教別人感恩呢?
其實最快的方式,還是讓每個人都擁有靠自己雙手打拼得到的東西。因為確實心態會是不同的。後來我們一致同意,未來M小姐還是買一台自己的機車,然後我的機車歸還於我。這樣就平衡了。
甚至是我想起,今天我因為想要止咳請M小姐幫我燉了兩次洋蔥水,但其實我大可以不要依賴她,而自己回家燉煮來喝便是了,我家的烹調器材甚至比她家齊全,我覺得純粹是一種「便利」的心態。在看到這種心態之後,我決定要更加獨立(即使我仍未完全康復),就回家自己煮白木耳汁來喝了。
2.如果接受了過多的好意,我們又不知道該如何拒絕別人⋯⋯
比方說,別人給你的,遠超過你所需要的。例如他給了你一年份的某種食品,但你根本不需要那麼多也吃不完,反而造成困擾。比方說別人認為那是給你的善意,但事實上你不堪負荷,只需要一點點就夠了,太多對你而言是承受不起的。又或者是人情,這東西實在是很困難還清。
3.或者,別人給你的東西,是你完全不需要的⋯⋯怎麽辦?
這時候你很困難去「拒絕接受」。因為這表面上看起來是一份禮物,而我們的社會文化告訴你要有「禮貌」,不要給別人難堪,拒絕別人的禮物是很不禮貌的,你應該要欣然接受,然後再想辦法在背後處理掉。
但是,有時候你真的不需要這個東西啊。
(然後這些東西就會成為你日後在清理家中物品時,最困難丟掉然後也不知道要送給誰的,甚至可能也不適合拿去賣的物品。它有價值也有能量,它當然也不是很便宜或易損壞的東西。所以它可能會待在你家好幾年之久(或更久),直到它積滿灰塵,然後直到有一天你覺得「夠久了」或你開始「斷捨離」了⋯⋯才會丟掉它)
所以,送禮真的是一門藝術。
如何適當地給出、如何恰當地接受?都有其中的奧秘之處。
不由得想起了泰國的一位內觀大師「讚念長老」說的(他終身修持的精進五法):
(a)不接受別人不好的事物,
(b)不給予別人不好的事物,
(c)只接受好的事物,
(d)只給予好的事物,
(e)自淨其意如白布。
願我能夠參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