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8日

「關係」能量跟資源,只給那些能珍惜的人。


日月潭

最近在學習給予與接受的課題。

我是一個很能給出的人,但如何有智慧地給予,給得恰當、給得對,則是新的功課。

三月底的時候,整理了車庫,在給予與流動的時候,被宇宙教了一課。

送東西怎麼送?有些領悟跟大家分享。


1.【送東西不要引起對方的貪念】

整理車庫的過程中清出了一堆雜物,某些物品有點價值。正想把東西送人,有人就說想全拿。我發現全部送給對方可能會引起對方的貪念,就決定不要這麼做。只選擇少數物品(對方真的有需要的部分)贈送之。

領悟:送人東西也是一種學問,如果引出了貪,就不好了。

____

2.【送東西是門學問】

再清理,又清出了更多物品、小東西等等(還有藏郵本)。

心想「這些東西需要適合的去處」,就開始詢問一些朋友。

有些朋友選擇了對他們沒有「能量增上」效果的物件(意指這東西給他,對他沒有幫助,意義不大,回去可能就堆著而已),此時我會建議他們選擇別項。讓那些贈送物,真的能為他們帶來用處。(沒有增上的話,不如不送,送給有需要的人更好。)

(例如我把日本買回的達摩(可許願),送給一個喜歡達摩的朋友,對她來說就是有意義有幫助的。)

*能量不要浪費,要用在對的地方、對的人身上。這是重點。

____


3.【送東西,要不讓對方起煩惱心】

有些人,你送他東西,如果東西太貴重(蟠龍花瓶之類),對方可能會覺得無以回報,覺得壓力跟負擔。此時就應該不要送比較好。或者送對方他可以接受的東西。(普通花瓶)

但如果你家剛好是蟠龍花瓶的生產商,那送這種東西好像也很合理。

此時就要跟對方解釋一下:「因為我家剛好盛產這個,就像新社的香菇一樣滿地都是,所以生產過多的蟠龍花瓶,你就拿去吧!不要客氣!」

(但前提也是對方要能夠珍惜這個貴重物,不然輕易送出去就可惜了。)

豐盛歸豐盛,送出去的東西也要給正確的人。

送東西,不要讓人起煩惱心,也是一門藝術。

_____

4.【送好的緣起物】

照理說,如果對自己毫無價值的物品,想趕快清倉送出,那麼誰要就給他,不會心痛。

但送東西還是有一點眉角,包括緣起等等。

緣起的意思就是一件事的起頭、開端與象徵。

象徵意義很重要,一件事的開頭起源點是什麼,往往會呼應接下來整件事的結果。(西藏人見面會互相致敬哈達(一種絲巾),若哈達潔白,代表內心虔誠純淨;去見高僧/上師時,獻上不同顏色的哈達也象徵不同意義,有時尚師會察看哈達的狀態,來辨認與弟子彼此的緣起)


贈送吉祥物、有能量的物品,而不是送出像垃圾一樣的東西。

這樣回到自己身上的,就會是好的能量(宇宙循環)。


_______


5.【要慎選給予的對象】

接下來我們講的是對象,當你給予能量或資源的時候,一定要慎選你的對象。

有些人內心很匱乏,你一旦開了門(界線開放),對方就會無止盡跟你要求更多,像個無底洞般。(例如打算拿走所有車庫雜物的案例,好險被我阻止)

這道理例如人們去自助餐Buffet,總是夾取過量的食物(但其實吃不完)。你問他有那麼餓嗎?他可能才會意識到自己不餓。但你告訴他「這裡東西很多唷!你都可以吃」,對方可能就會亂吃一通,因為被告知可以「無限索取」。

此時如果你給予一個限制,告知對方「盤中食物必須先吃完才可以夾新的」,那麼對方就會知道界線在哪,就會收斂自己、體認到自己的胃(而非跟隨無明的大腦,繼續夾過多的菜),然後適應規則、覺知自己。

界線是非常重要的,做人要有基礎的原則,如果這個原則很輕易被打破,別人就不會尊重你。界線明確,別人就不會輕易挑戰。自然會吸引來界線也明確的人。

_____

【洞】

資源、物品是有形的,但能量、關注跟愛都是無形的。有形物質比較好鑑定:「什麼東西適合誰」、「怎麼樣才不會導致浪費?」。但無形的事物比較難以判別,同時可能雙方也比較難以察覺。這時候就要用「體感」去做判斷,如果失衡了,自己會有感受。

*如果你給予能量的對象,不幸是一個對愛或金錢有渴求,內心充滿匱乏的人,那你要意識到這個黑洞是你填不滿的(這個黑洞只有對方才能填滿),而且你可能會為自己招來麻煩。(例如現在的強尼戴普官司案)

如果對方能夠珍惜,這個物品或這份愛,能對這個人產生實質作用,那麼這個給予就是有意義的。如果你的給予,只是造成對方短暫的滿足與忽視,那麼這個給予就要慎選。(也不是對方的關係,而是這整個行為,是不是能造成一個好的循環?有意義、有能量、圓滿的行為?)

如果對方沒有學會珍惜,你就給予,那麼就會導致浪費。

就好像拿小石子丟進湖裡,要多久才會填滿呢?

但如果你只是試圖造成一個漣漪,那麼,一顆就夠了。


______

【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其實人們往往是變換對象在索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例如從渴求父母的愛,轉移到索取伴侶的愛。從對人的愛,轉移到對寵物的愛。因為想被關心,所以做出脫序事件吸引大眾的關注等等。因為想要愛,所以渴求性等等。)⋯⋯這是一種需求的變形。

在內心還沒有獲得滿足之前,很容易會持續上癮、投入、索取的行為⋯⋯陷在種種「求不得苦」裡,直到看清事實。


要真正愛自己,如此才能填滿內心的洞。

不再「依附外在的人事物」,回到自己,才能從內心長出真正的力量。


______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