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過去的模式,愛自己。 可透過書寫,讓話語「從心」流動出來。 圖摘自 |
【不要隱忍,隱忍會傷害關係】
東方社會傳統認為,人與人之間盡量不要正面衝突、要以和為貴。
如果有什麼事情,適宜委婉地說。
但在關係中,習慣「隱忍」、遇事「忍耐」的模式,
讓很多人最後面臨婚姻/伴侶關係的失控、破裂⋯⋯
往往情緒爆發出來的時候,已經無可挽回、為時已晚了。
因為關係中有一方,長期選擇默默隱忍不說,
(理由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
另一方就也不知道對方為何生氣炸毀的理由。
導致被颱風尾掃到時,覺得很錯愕、受傷。
另一種隱忍的方式是,
當事人情緒爆發後開始自暴自棄,自我傷害,
陷入風暴低潮,負面循環。
身邊的人想拉也沒辦法拉,
當事人又不說發生什麼事,
問了只得到「情緒性的回應」。
這樣的互動模式,長期下來,
不僅消耗彼此的感情,也消耗了緣分。
圖摘自。 |
所以,建議身在關係中的人們,不要忍耐。
我們現在已經告別上一個年代「傳統婦女」的阿信角色了,
現在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妳不需要忍耐。
有什麼需求儘管說出來。
(*不管女性、男性都是。沈默不代表沒事,要勇於訴說。)
【習慣隱藏情緒,不僅傷害自己也可能傷害到他人】
現代社會,為了表現得體、有禮貌,
我們很可能在遭遇挫折或突發事件時,
第一時間會選擇「先隱藏情緒」。
假裝沒事、過得去。
但久了,就像在火藥庫裡面累積燃料一樣,會有失火的風險。
「隱忍情緒」是不健康的,這把怒火終究會燒到自己。
如果你在隱忍,建議說出來,或者用書寫的方式也很推薦。
要知道,情緒就像是一把雙面刃。
當你累積情緒,到達了一個極限,
要不就是(內爆)傷害自己,要不就是(爆出來)傷害他人。
不管哪一種走向都不好。
Stay calm. 圖摘自。 |
學習在情緒升起的第一時間點,問自己:「這是哪來的?」
或是「我現在怎麼了?」然後你會得到一個答案。
我們可能經常習慣把矛頭指向他人,
卻忽略了自己真實的感受,或沒有對自己誠實。
當你問自己:「這情緒是哪來的?」
獲得答案後,你就問:「那現在我該怎麼做?」
圖摘自。 |
如果情緒太混亂,沒有答案;或心裡拿不定主意,
也可以詢問你的高我、指導靈,或是你信仰的神/神明都可以。
祂們是有智慧的、比你看得更高更遠的神性存有。
祂們會回答、建議你該怎麼做。
聖母瑪莉亞 帶來療癒與撫慰的力量。 圖摘自。 |
今天是觀音成道日, 不妨向觀音菩薩祈求協助。 圖摘自。 |
1.要先釐清這個情緒是從何引起的?
2.詢問內心/高我,找到情緒的起源。然後處理它。
3.要運用健康的方式抒發。而不是隱忍。
*「隱藏情緒」對健康也有不良影響,容易鬱悶寡歡。
所以要能夠直接表達,或是透過書寫來抒發。打枕頭也可以。
上班族的人森。 圖摘自。 |
【在工作上】
現代社會認為「不直接表達情緒,總是笑臉迎人」是一種高EQ的表現,
導致人們可能笑著說話,但在內心對客戶翻白眼無數次(可能設計師吧)
或在心裡痛罵對方等等(因為對方提出無理要求/改稿十遍也不厭倦之類)⋯⋯
但我們被訓練成要有禮貌、講話得體,不可以直接發出來。
因為這個人是你的重要客戶、老闆、重要他人⋯⋯
這時候忍住的情緒,很容易內傷。
圖摘自。 |
如果你/妳對伴侶有情緒,
要先問:「這個情緒從哪裡來?」
但如果是由自己而起的,就試著自己去解決。
如果是因為不了解對方的狀態,所導致產生的,那就開口詢問。
內在的不安、貪嗔痴是一種心魔,每個人都會有。
但因為有伴侶,所以可以一起面對。
在自己陷入風暴時,至少有另一方是清醒的。
如果兩個人都在情緒漩渦中,
這時候就需要拉開距離,獨處冷靜一段時間。
當問題/現況不清楚的時候,要給出一些空間,讓答案自己浮現。
有時候視角拉遠一點,就會看清楚,現在只是遭遇了小石頭而已。
Always keep hope . 圖摘自。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