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去幫忙一場活動。我問一位姐姐:「請問抹布在哪裡?」
得到的回應是氣沖沖地一句:「在那裡啊!不會自己拿嗎?什麼事都要我去做!」
(我對場地配置不熟。而且我是第一次跟她攀談)
當下我感到震驚,顯然對方情緒很大。
事後旁邊的人說:「沒事,她把你誤認成我了。」
(但究竟是不是因為這樣,我就不知道了。)
_____
重點來了,因為我當天心情很平靜溫和,所以我並沒有因此生氣。
我知道她並不是在針對我。
我猜這位姐姐可能工作壓力太大了。
所以一接觸、情緒就噴出來了。
(就像前陣子我遇到一個充滿怨氣的老闆娘一樣,
她們都是好人,但身上帶著強烈的一種情緒)
____
當一個人對你發脾氣時,通常人們會有兩種反應。
第一種:嗆回去。
*你覺得是對方的錯,「憑什麼對我發脾氣?」
當你也吼回去時,雙方的情緒就會丟來丟去。
場面會很火爆。而事情也不一定能解決。
第二種:吞下去。
*你覺得委屈、受傷、難過。
有些人甚至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
開始檢討反省自己。陷入一種內耗。
現在我想建議大家第三種方法:
那就是,保持平靜之心,觀察對方情緒的來源為何?
為什麼對方要發這麼大的脾氣?
是針對你嗎?還是他自己的問題?
當你發現「對方在他的觀點、模式裡」時,
你明白,他的情緒是由他自己而起,
你就不會那麼容易「隨之波動起舞」了。
他的脾氣,可能來自於:起床氣、工作壓力太大、
無法自我調控情緒、情緒升起時,第一時間往外拋⋯⋯
他們可能不一定對此有所覺知。
但重點是,你得保持著一個距離,
才能清楚看見,不容易跟他共振。
你看見這個人的情緒並不是針對你,
而是早在你們接觸之前,就有了。
這樣你就不會覺得「這個人是在針對我」。
_____
習氣是一種慣性、行為模式。
我個人覺得,習氣有點像一種「殼」。
一個人長期累積的思維、行為、觀點,會變成某種殼。
當一個人在他的「殼」裡待久了,就會更固化。
*累世累積的習氣,會讓一個人變成某種形狀。
就像西瓜跟榴槤一樣。
_____
有些人遇到問題時,會下意識覺得「都是自己的錯」。
另一些人遇到問題時,則會覺得「都是別人的錯」。
會不會有可能,不是任何人的錯?
就只是每個人的狀態不同。
_____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習氣中,
就像每種水果,擁有不一樣的形狀與顏色。
如果我們能保持清明的覺知,就會知道榴槤不適合跟西瓜放在一起。
因為若有碰撞會導致損傷。
榴槤並非故意要損傷西瓜,而只是榴槤天生長得尖尖刺刺的。
若擁有「平靜之心」,就能將之放置在適合的地方。
例如將榴槤放在核桃或栗子旁邊,就能相安無事。
(或者你可以幫西瓜穿件衣服,再去跟榴槤見面。)
_____
當你能清楚理解,彼此的不同屬性時,
你就能跟眾生相處。同時不被刺傷。
當你清楚意識到「那不是在針對你」時,你的痛苦就結束了。
_____
有些人在關係相處中也會遇到類似的事。
例如爭吵、重複地抱怨、A把情緒丟給B等等⋯⋯
若我們都能保持清明、平靜穩定的心⋯⋯去面對彼此的話,
那麼當對方有情緒時,我們就知道如何應對。
我們可以問:「你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嗎?」
「如果你準備好,你願意的話,可以告訴我。」
_____
很多時候,「情緒」來自於「不被理解」。
當一個人能夠清楚說明自己的情緒來源/起因時,
當他/她具有這個覺知,又能清楚說出時,
另一半只要安靜傾聽(並保持平靜沉穩之心),用接納的心去聆聽,
往往事情就會化解,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當一個人能清楚說明自己發生了什麼事,」
「往往在陳述的過程中,問題就會被釐清、解決。」
所以我覺得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好好陳述表達自己」。
以上。
![]() |
一隻聰明的黑猩猩會懂得 如何享用榴槤跟西瓜,而不被刺傷。 |
____
(*接下來我想開一堂寫作課,來讓大家可以表達自己)
(關於本篇文章的參考書籍,可閱讀「讓心自由的四項協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