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4日

「關係」如何避免「行為模式」所造成的傷害?

隨著年紀漸長,我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慣性行為模式。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往往就是這些慣性模式的交集點。

如何去應對跟打交道?如何拒絕對方卻不得罪人?簡直就是門藝術。

比方說,要怎麼樣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善意?

善意的表達有千萬種方式,但是對某些人來說,善意的表達只有一種,就是那一千零一種方式。他認為只有這種表達方法,能展現出善意。比方說買食物給對方吃。不管對方吃不吃得下,食物就是他善意的表達。如果你告訴對方你已經吃不下了,那在對方的眼中,就是「你拒絕了他的善意」。

這個時候往往讓人苦惱,該怎麼做?

不吃嗎?逼自己吃嗎?

因為那就是他的語彙、他唯一懂的語言。所以到底該如何讓他知道,你願意接受他的善意,但是不希望以這種方式跟他回應、互動?

比方說,有些人認為,若要加深彼此的交往,就必須要送禮物。而且要一來一往,有去有還,這樣才叫做互動。那麼如果你有一次沒有回禮、忘記回禮,對方可能就會白眼憤怒、或傷心難過。並把你的行為舉動解讀為無禮、失禮、或故意的。

但其實你可能只是無心,也或者你的家庭背景並沒有教你這種行為模式。所以你根本不知道對方是怎麼想?怎麼解讀你?因而就在人際上吃了大虧。

在對方的背景裡面,已經自動設定「要這樣做才能加深互動,才叫做好朋友」,那如果你沒有去回應這樣的行為,或者你並不想進入這種互動模式,就等同於「破局」,等同於無法進入更深的交情。如此這般,也是很讓人苦惱的事。

在家庭親情裡,如果過年沒有給長輩拜年、問安、叫叔叔舅舅姑姑阿姨,似乎就是「沒有禮貌」、「不孝」。有沒有紅包是小事,「懂不懂禮貌」似乎就是大事。爸爸媽媽逼著你對那些平常根本不熟也不來往的陌生臉孔「叫人」,但問題是你腦袋根本一片空白,稱謂什麼的都已經遺忘在腦海深處,眼前熟悉又陌生的臉孔到底該叫舅公叔公還是三叔公?嬸婆姨婆還是姑媽?叫錯了長輩就臉色大變尷尬上場,更別提父母的怒罵。

這種互動行為模式也可以演變於在餐廳付帳,長輩們吃飽喝足後搶著付帳,搞得那本帳單在空中飛來遞去,搶來搶去,同樣也是讓我不能理解的行為模式。

情感層面,要怎麼樣才叫做「愛」?要怎麼樣才能表達你對他/她的愛?

要公開張揚還是隱密隨人?要具有特別的儀式性?還是日常凡俗點點滴滴?要追求不老永恆還是轟轟烈烈燃燒完就走人?如何才能堪稱愛?真愛?特別的愛?如何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愛?

受傷的行為模式、錯誤的預期與期待,
如果帶入情感關係中,受害的可能就是另一個人。

比方說,某男子預期要送九十朵鮮花才能讓某女子感受到浪漫(男子內建了「鮮花=浪漫」的模式)。但其實某女子壓根不需要鮮花,只需要男子陪吃宵夜即可感受到愛與浪漫(女子沒有內建「鮮花=浪漫」的模式)。

所以如果男子送上昂貴鮮花,卻換來女子冷淡的回應,導致內在傷心,那根本就不是女子的問題。而是男子的問題。男子需要檢討,他付出的,到底對方需不需要?對方能否正確感覺到、理解到他想表達的浪漫?還是其實這些花只是在滿足他自己?

又舉例,如果某人習慣的模式是「遺憾=愛」,美好圓滿的感情不吸引人,要有遺憾的感情才吸引人,那他就會把他手上的牌打成會造成遺憾的那種,然後結果真的使人遺憾,然後他才感受到錐心刺骨、刻骨銘心的愛。(很自虐,很SM,但就是有這種劇情。)

或者,有些人認為「安全感=愛」,就會去找一個讓她有安全感的人,就算不愛他也是要跟他在一起,然後說「這就是愛」。有些人認為「曖昧最美麗」、有些人認為「同時要有三個對象才滿足=我身價不凡」、「男人要有錢,有錢的話婚姻才會幸福(嫁有錢人=幸福)」、「伴侶條件好=沒安全感=要限制他的活動範圍否則可能會失去他」、「老公=錢包」、「女人=男人的附屬品」⋯⋯

這些信念跟行為模式,讓人吃足了苦頭。創造了許多彼此傷害的關係。但這些傷害其實是不必要的。而且如果當事人有意識,有覺知,主動討論,其實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害。感情禁不起磨耗、磨損,若真心想要維持延續這段關係,自己就必須要成長。


_____

從志玲與Akira的世紀婚禮,看得出言承旭的痛苦。但無奈志玲已做出選擇,無法再等待。女人的青春終會老去,而找個讓自己幸福對自己好的人,有肩膀有胸膛可依靠有可預期的長遠未來的似乎比較好。然而,看得出心事重重的人不只是志玲,新聞一句「言承旭近日情緒不穩」似乎可見一斑。

究竟,原生家庭所帶來的行為模式,是如何影響著一個人的情感關係呢?比方說越靠近越怕受傷、或者欲言又止、無法給承諾。這些都不是言先生一人獨有的,而是許多人都有。療癒跟轉化陳年傷痕,並不應該是由關係中的另一人來承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時間走了,就不等人了。

明明是那樣美好的對象(美麗的天人~志玲姐姐),但是卻無法有結果。這是雙方的業緣,也是功課。有苦不能言,也是一種身為公眾人物的宿命。我相信看到言低落的新聞,志玲一定也會心痛。但心痛又能如何?唯有做出勇敢的選擇,才有可能改變命運。當事人若要能夠從自己的心裏走出,就需要脫胎換骨的勇氣。如果言願意療癒自己,也許幸福就在明日不遠矣。

太過注重在自身的痛苦,就無法真正意識到,
關係中的對方究竟為你付出了多少?犧牲了多少?

因為只重視著自己的痛苦,再好的人也會離開。

所以如果真正想要擁有一段幸福的關係,就應該「正視自己內心的傷痕」。


________

如果有一個人有某種行為模式,而對方不配合他,那似乎就注定了陳年傷痕發作的情況。舉例而言,有些人無法接受分手。認為「分手就是失去」,所以為了因應分手,就選擇自殘。假定男友一提到分手,就自殘。

如果男友不理會她的行為模組,這時會怎麼樣?
1.有可能這名女子就改變行為模式,因為達不到目的。
2.女子選擇更激烈的方式。

自殘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但是這樣的方式並不健康。也許雙方可以討論看看,誠實的討論,女方是否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出自於她相信「分手=失去」?分手其實並不等於失去。而她為何害怕會變成這樣?分手之後還是有可能成為朋友呀!(請不要告訴我這些都是假的,這些都有可能。我與許多前任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且我們都還是朋友)

而且,分手並不代表愛不在了,愛只是轉換成另一種形式而已。如果分手=不愛,那當初在一起的時候,關係組成的本質應該也不是真愛吧。你真的確定自己愛過嗎?真的是因為愛所以在一起嗎?所以雙方應該要在一剛開始投入時就要彼此意識清楚,分手時才不會有許多誤解或無謂的撕裂、傷害。同時也要檢視自己對愛的信念,是否正確、務實?

______


我經常跟學員提到,「修行」絕對能夠增進你的感情關係,有意識跟覺知的話,才不會輕易毀掉一段得來不易的關係。

有時候人會選擇的(對象),往往就是那個情緒體/微細身比較健康的人。這並不是雙方的緣分深淺的問題,而是因為跟這個人相處起來比較舒服,不會隨時觸發對方的創傷印痕。光是這點,就可以免掉無謂的爭吵跟傷害。

如果我們真心想要擁有一段幸福的關係,就應該「正視自己內心的傷痕」,然後療癒自己,往前走。而不是讓對方為我們承擔內心的傷痕,把炸彈、自己的創傷模式丟給對方。

唯有自己的情緒體(微細身)健康、心智成熟健康,
才能夠帶給伴侶幸福,並真正擁有一段快樂長遠的關係。

此乃真實的感悟。



阿尼 筆

1 則留言:

  1. 很喜歡妳寫的這篇文章!
    最近很感同身受!
    謝謝妳!
    感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