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日

「眾生即我,我即眾生。」


今早領悟到一件事情,那就是,

「眾生即我,我即眾生。」

將注意力放在「解決自身的問題」,眾生的問題就會一一解開。



當你身為佛教徒,很多時候你會覺得「眾生」是外在世界的人群。

它們是一個群體、有很多人。可能正在等待你的幫助或拯救。

例如非洲的難民、貧苦之人等等。

其實這是一種客觀定義,但不是完整的定義。

真正的定義是深奧的。

____


「眾生即我,我即眾生。」


其實這個眾生就是自己。

自己除了是眾生的一部分,

也是「眾生」最主要的代表。


因為自己這個載體,就包含了眾生的心識。

如果這個載體過得不好,眾生也不會好。

因為當你不好了,你看出去的,都會是不滿與不足。

當你過得快樂、滿足,你看出去的視野,就都是圓滿。


如何把這個「自我」照顧好,是個「一輩子」的命題。

照顧好這個「我」,就減少一個「不滿足、不悅意」的眾生。

當這個「我」不健康、不快樂,眾生之中就又多了一個問題來源。

當這個「我」健康又快樂,眾生的問題就減少了。

一切都趨於圓滿。


【度自己,眾生得度。】

在日本佛教中,出家儀式叫做「得度」。

透過儀式,讓靈魂連結上更大的光明。

我覺這是一個很美的儀式。


就漢語而言,

「得度」的意思是「解脫」。


生生世世的解脫,來自於無數次「短暫的解脫」。

你要想辦法讓自己解脫,獲得自由、快樂、平靜。

讓自己「安適」。

如此,你就「得度」了。

你度你這個自己,沒有別人。

你得度了,眾生就得度。



【讓自己快樂。】

有些人會覺得,讓自己快樂是「罪惡的」。

因為還有很多人在受苦。

我們應該「苦別人之苦,才是對的」等等⋯⋯

事實上,如果你不快樂,就會製造很多問題。

因為眾生不快樂,才會有很多「社會事件」產生。


如果快樂,我們何必去攻擊別人呢?

如果快樂,我們哪裡不滿足呢?

快樂必然伴隨著滿足與平靜、喜悅、高頻的振動頻率。

快樂也會帶來心想事成的感受。

身心自由,就是一種快樂。

讓自己快樂、平靜,這是一種普遍的需求。


我想問:如果你都不快樂,那眾生怎麼會快樂呢?

如果你都不快樂、不平靜,你如何帶給眾生平靜呢?

焦點應該回到自己,先讓自己平靜、快樂、滿足。



當我們凝視自己,尋找問題在哪,

就會發現,其實沒有問題。

我們只是把過多的注意力,迷失在外面罷了。


當別人擁有什麼,我們就覺得,也要擁有一個。

沒有的話,我們就覺得很痛苦。

這個痛苦,是來自於「比較」。


當我們凝視自己,我們真的需要嗎?不一定。

再仔細去看,是誰需要?是比較之心需要。

當我們凝視久一點,

這個比較心,就放下了。


於是痛苦也消失了。

痛苦是如此短暫而不實。

原來是「心」帶給自己「折磨的感受」。


當我們「用心」凝視自己,

凝視「心」,問題就消失了。

以上是想跟各位分享的。


__


有很多問題,透過禪修,就能解決。


不是禪修解決了它,而是問題本身,就是虛幻不實的。


禪修的一個凝視,就粉碎瓦解了它。

在禪修面前,唯有真實,會存在。


跟問題好好共處,最後就會發現到,根本沒有問題。

所有的問題,都是智慧。都是答案。

會自行解決。

此即「煩惱即菩提」。



撰文:阿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