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

找到內在之流,克服「工作壓力」造成的影響。



這陣子遇到身邊一些朋友與學員,因工作壓力太大,而呈現不是很自然的狀態,讓我有點擔心。

(通常他們都從事高耗能、高燒腦的工作,倒也不是體力活。)


例如需要頻繁與人接觸的社交型工作、輪值白天班/夜班的醫護人員(工作時間都在做危機處理)、工作量爆表的行政人員、沒日沒夜加班的設計師、全心照顧年邁父母的人⋯⋯

來上靈性課程的時候,我看到他們的表情完全放空,有點呆滯(腦汁耗盡),或是眼神渙散,無法對焦。⋯⋯我很想告訴大家「請多休息!」但除此之外,好像也沒有什麼辦法。

其實如果我們各方面能量耗盡,要再補充什麼東西,也很難吸收。

「過勞」會讓身體抗議,也會讓身體發炎。

___

【累到斷片】

學員因為工作上的過勞,說話邏輯已經無法流暢地對接。

就是呈現有點「斷片」的情況。

我試圖把能量拉回正軌。

詢問後得知,原來是工作堆積如山,需要一個人完成。

即使有大量的休假,也呈現腦汁耗盡的情況。

「其實這時候,需要全然地與自己的「心」同在。

不管是好或壞的感受,都跟自己在一起。」

「完全地接受自己。」

這樣練習完後,學員的眼睛逐漸明亮起來。

也可以清楚感受到自己與環境之間的變化。


「回到自己」永遠是最重要的。

獨處,以及去山裡,去旅行,都可以讓我們適度充電。

睡覺,追劇,放空,也許可以讓大腦短暫關機⋯⋯

但是長期而言,因為你「耗損」的比「獲得」的多,

所以需要更多的能量補充。

______

【付出與接收,應保持平衡】


我跟幾位學員建議,應該要意識到:

「我們無法一直不斷地付出。

(這樣容易會產生自我犧牲、怨懟的心)

為了維持健康的平衡,

需要讓自己接收、獲得新的能量。」


「對我而言,「學習」就是一種接收能量的方式。

各位願意來學習,我覺得很好。至少有一個起點。

但作為各位的老師,如果我一直不斷付出、教學,

自己卻沒有學習、補充,我也會感到枯竭。

所以我也會定期與我的老師見面,跟對方請教、學習。」


「旅行、閱讀書籍文章、去爬山也是一種補充能量。

旅行時盡量去完全不一樣的地方,讓自己置身在截然不同的環境。

自己就會再生、成長。獲得許多刺激。」

「請盡量讓你的生活,是「有進有出」的。

不要只有消耗、給予,卻沒有接收、獲得。」


_______

【每個行業其實都有工作壓力】

今天在跟一位好友聊天時,聊到我們其實都無法被約束。

所以才會選擇成為一個自由工作者。

但我覺得身為自由工作者還是有壓力的,

這種壓力不在於時間或工作量,

而是一種自己給自己的「精神壓力」。

大家看自由工作者的生活好像很輕鬆,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時間彈性可以自己安排,

但事實上需要自主承擔的風險很大。



____

其實經營社群平台,也都會有一些壓力。

如果不常發文,就會降觸及率。

如果不保持活躍,就會逐漸被遺忘。

這就是現在這個世代的網路趨勢。

但我還是盡可能做我想做的事、過想過的生活。

感覺不對的時候,我就不會發文。

沒有感覺的時候,就不寫作。


因為如果硬是要逼自己寫點什麼,就會耗損內在的心力。

如果今天能量飽滿,自然就會溢出許多有意義的內容。

_____

【找到內在之流】

我覺得找到「內在之流」很重要,

因為這會協助我們安度每一天。

1.首先你需要與自己同在,跟內在小孩一起工作。

(詢問內在小孩問題之前,要先清理。例如用零極限四句話清理。)


2.請在一天開始之前,向祂諮詢今天要做什麼?

*以此為主題,開始安排今天的行程。

*去哪裡等等,由祂決定。


3.遵照內在直覺,去做該做的事。


4.當內在小孩感到快樂時,所有的事情都會順利。

(反之,會卡卡的。或遇到一些困難)

當你跟內在小孩合作愉快、溝通良好時,

內在小孩會傳遞靈感的訊息給你,讓你知道要做什麼。


(*相關書籍可以參考零極限系列叢書)
____

我明白現在社會的工作壓力非常大,

但學習如何從中保持平衡,不犧牲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大家都可以順流而行,盡量遵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