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日

「關係」關於受傷孩童

【關於受傷孩童】 撰文:阿尼

我們都聽過「內在小孩」,然而,我現在想要來講講「受傷孩童」。

我是在跟一些人的互動中發現這件事的。比方說情人突然變得很「番」ㄏㄨㄢ⋯⋯比方說有些人會告訴我,他很堅強、他很好他沒事⋯⋯回去後,看他卻是很難過的樣子。

雖然大多數時刻,光是察看對方的整體能量就可以察覺出對方是不是言行如一,但有時候我會下意識信任對方所說的話(你說你很好,嗯!),以致於不一定能夠立刻辨別得出。(⋯⋯結果你不好?咦?)

我被這樣的情況搞糊塗了好幾次,我實在不清楚,為什麼人們要這樣做?

當然,那也不是他故意的,只是可能當下,他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去回應。

我是一個直來直往的人,在很多時候,我都傾向於用開放與信任的心去跟對方交流互動,但後來我發現,並不是每個人所表達的跟他內心的想法是呈現一致的,反而有很多時候當事人說的話,只能當作一種參考。很有可能他內心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

在關係的交流中,我們絕大多數時刻,都傾向於預期對方是一個「明理」的「成年人」,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溝通對話。通常,我們能夠達到這樣的預期。比方說意見不同時,可以有對話,可以彼此討論等等⋯⋯。

但當對方突然情緒失控,或做出讓人難以理解的脫序行為,亦或者突然暴哭、要求這要求那都不滿意⋯⋯我們一剛開始可能覺得這只是對方的「情緒問題」,只是發作了而已。但後來我隨即發現,這並不是普通的問題,這是一個「受傷孩童」在說話。

受傷孩童是一種機制,遇到事情會即刻發作。當這件事觸發他童年的內在傷痕時,會帶著當事人秒回到受傷時期的心智狀態。如果受傷時期很小,那他可能就會表現得像個幼兒,哭鬧、威脅,總之希望獲得關注或想要得到滿足。

這時候的他已經不是一個成年人,而是一個受傷孩童。若能夠用「心之眼」去看,就能夠發現,對方已經掉進受傷孩童的機制當中。透過陪伴與理解,協助對方去療癒這部分受傷的他自己,情況就會慢慢好轉。

比方說,童年時期經常被拿來跟兄弟姐妹比較」的孩子,長大之後,可能就會莫名地進入競爭關係,一直渴望「贏」。在感情部分可能有種不安全感,希望伴侶全心全意關注著他/她、如果伴侶注視其他地方,例如雙方的小孩、工作、或友情,就會下意識地進入戰鬥模式,想要對方「只在乎我」、「只注視著我」,並把伴侶重視的其他部分「自動當作敵人」。(不想在「比較」中落敗)

比較嚴重的版本,當事人甚至可能企圖毀損、破壞、切斷伴侶跟其他事物的連結,獨佔這段關係。這種內在的焦慮感如果沒有解決,可能就會變成充滿窒息感的「愛」。

「希望被注視、希望得到關愛」⋯⋯同樣呈現在童年有創傷陰影的人們身上。下意識地渴求被愛,保持大量的曖昧關係,不斷放電吸引人(或無意識漏電),可能是想要透過「被眾人喜歡」而「感覺自己很重要」,透過「被青睞/被肯定」,得到「存在感」。或是滿足自我獲取「被認同」的需求。

如果當事人的童年時期感到有種「被拋棄感」、「恐懼不被愛」,就會緊緊抓住伴侶不放。即使伴侶施以暴力,不是恰當的伴侶,也無法割捨、難以割捨,因為「害怕放下這個人,就沒有人愛我了」,或者「無論如何不想被拋棄、不想自己一個人」⋯⋯

愛情的三千大千世界裡有各種劇情,在這裡舉的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在許多次這樣的互動經驗之後,我發現當人們表現出受傷或難過的感覺時,或者做出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反應時,我就比較能理解他們怎麼了。

如果今天他是一個「受傷孩童」的狀態在說話,那麼即便他說了多麼傷人的話,你也不需要理會他,你不需要把話當真、不需要跟他生氣⋯⋯你只要「理解」他即可。

很多人因為無法理解「對方是用『受傷孩童模式』在跟你對話」,因而落入了陷阱中⋯⋯認真地跟對方生氣,或覺得對方故意傷害你,導致雙方關係破裂。

其實,是因為你無法理解對方正在他自己的受苦循環中無法脫離。畢竟原生家庭課題是每個人必修的學分,如果沒有過關,就會不斷在伴侶關係或是人際交流、情感模式中浮現出來。

過去,我對某些人行為反覆、說一卻是想表達二,感到很受苦。因為不知道如何跟這樣的人相處。後來當我發現,其實這樣的人只是在表達他在成長模式中的遭遇,我就突然可以理解為什麼他要那麼做。

所以,下次當我們聽到某些對我們的「批評」、「氣話」、「情緒語言」時,要認真試著去觀察:「為何他會這麼說?」也許有可能是一個受傷孩子正在求救,有可能是劇情正在倒帶重播,無論如何,那很有可能不是在針對你!

(可參照書籍「讓心自由的四項協定」,不要認為這件事是衝著你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