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信念與限制(上)

今天發生了一件事,讓我深刻體認到信念的力量。我跟某個班級的關係時而緊張時而和緩,融洽時可以很融洽,緊繃時可以很緊繃。由於這個班即將要畢業了,所以士氣開始渙散,學生們比往常更容易感到不耐煩或是敷衍了事。

我規定他們期末前必須交一個報告,主題開放討論,剛開始他們選定了切合時事的A主題,後來又覺得資料難找(學校圖書館的資料少得驚人),就決定要做B主題。有同學認為這樣大家找的資料可能重複,於是我開放學生如果有特定感興趣的主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

W同學是一個平常反應靈敏且機智的同學,表現很好,但對於報告的主題一直搖擺不定,過程裡換了好幾個主題。我找了幾堂課的時間開放他們到電腦教室找資料和打三百字的心得報告。剛開始大家都很抗拒,認為我要他們做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事,學生們打算剪貼網路心得敷衍了事但被我制止,再次跟他們說明,我只是想知道他們真實的感想,即使用字很淺白也沒問題,從生活中出發即可。於是大家開始慢慢打心得。

最後兩堂在電腦教室的課,大家開始認真地找資料和打心得,有一個同學甚至提早做完了。W同學卻開始暴走,他變得沮喪且挫折,認為自己的能力就是比不上普通班的學生,不停抱怨為什麼要寫報告,態度反抗極了。

「我就是不會寫!」他氣沖沖地說。
「為什麼我要寫報告?我又不是普通班的!我是資源班的!」
他怒氣衝天的吼叫著。

當時,我規定大家要寫三百個字,他其實已經寫完了一百五十字(而且寫得很好),但對於剩下的字數他可能覺得絞盡腦汁想不出來,因此不停大聲抱怨,言談中相當不禮貌。

基於他平常的表現,我相信他是可以的。但由於他態度很糟又出言不遜,於是我叫他站起來。並解釋由於課綱更動的關係,新的評分標準改變,於是我得要有可以評分的項目,例如這份報告。我再次強調,這是做報告的最後一節課,我知道他們畢業前想要輕鬆過日子,大家忍耐點做完這份報告,接下來的日子就很輕鬆。

W同學大哭,吼叫,用力捶桌子。相當崩潰。
「這什麼鬼報告!」

然後他坐下,手指敲擊鍵盤亂打一通。其他人非常安靜,有些人已經寫完了,有個同學甚至寫了五百個字,讓我很驚訝。

我知道他可以,但他的信念是「這很難,我做不到」,他已經先把做報告貼上很難的標籤,因此更拒絕去嘗試。即使他已經寫了一半,我也稱讚他寫得很好,但他還是覺得寫報告很難。同時他又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他認為自己是資源班的,就是比普通班能力還差。這加深了他的抗拒,也合理化他不想寫報告的念頭。

我看見信念如何限制了一個人,由於他非常相信這個信念(我就是比普通班的差、這很難我做不到),思想創造實相,因此信念困住了他。

如果我認為自己能力不足,認為「我沒辦法做到」,因此,就更拒絕去嘗試。即使我有做得很好的潛力/能力,由於我不去嘗試,當然什麼成果也沒有。久了我就更認為自己沒辦法做到。信念一層層地鞏固了這個循環,讓我活在這個世界裡。這是多麼可怕的事!


有了這個例子,我詢問另一個班(也是資源班)的學生,是否認為「自己比別人差?」從學生口中得到的答案竟然是肯定的。我問所有人:「你覺得普通班的功課,對你來講都很難嗎?」大家都否認了。有些人認為數學很難,有些人認為英文很難,有些人覺得都還好,差不多。

我講述吸引力法則,關於「沒自信」如何吸引來相關遭遇的例子。學生們紛紛舉手,L同學表示,他的確認為資源班就是比普通班差,普通班上的同學,會用歧視的眼光看待L。平常普通班的老師點同學起來回答問題,即使這個問題L會,其他同學也會大聲跟老師說「L他是資源班的」,然後老師就會叫L坐下。L心裡覺得很不公平,為什麼這一題他會,卻被剝奪了回答的機會?難道只因為他是資源班的學生?

我再次看見框架與標籤如何束縛了一個孩子,讓他覺得自己就是低人一等。這是很可惜的。對我來說,冠以怎樣的名稱/頭銜並不重要,重點在於這是否限制了孩子學習和體驗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