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5日

生命回顧:十年前的被利用者。

前陣子開車在高雄一直經過十年前的前女友的家。莫名其妙地,腦內衛星導航把車子開到渡船頭附近她舊家樓下,才想到「不對,我是要去登山口附近,怎麼會來到反方向的這裡?」當時只覺得奇怪,沒有多想。後來又開車經過她後來買的新家,想說「今天真是神奇,怎麼一直路過她家?」

昨天在思索一段關係帶來的禮物,抽牌抽到了「生命回顧」。
噢,然後才發現,我當時對前女友的付出真的是「有目的」的。

我還太年輕,誤以為那是愛(那些通常被認為是愛的行為中,當然也混雜了很多其他的東西),當然也有愛的成份啦!但是害我深深跌落的並非對方,其實是我自己。

當時大家都說我被她利用了。當時我不覺得,後來有一段時間我變得同意這個觀點並憤怒地恨著對方,覺得對方惡劣。但現在,我又發現事情不是這樣子。沒那麼簡單。

其實根本沒有人利用我,是我自己自願付出的。我誤以為要那樣做才是「愛」,才是「證明」。所以我主動付出,付出幾近全部,幾乎超出負荷,用盡額度。但是,這是我自己的行為模式創造出來的。是我自己意願這麼做的。

就算對方呼應了我又怎麼樣?如果沒有起點的動機就不會結出果子。如果之中有誤解,一定是我內在對這段關係有了誤解。其實沒有任何人是對或錯的,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劇情裡面創造著、體驗著。

所以也許當時我夢想著我怎麼樣做,對方就會回應我或是照我想的那樣去做。但問題是,我心裡的預設立場,完全沒有被發現到。昨晚一個光的課程線上班的學生說,她也有這樣的議題。因為太敏銳於感受到對方的需求了,所以會主動去回應、主動去做些什麼來滿足對方。

其實對方一點問題也沒有,是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模式?」

是的,當我再次觀照,我發現那樣的行為模式,其實也在家人身上看到過。事先的付出、過度的付出、預先猜想事情會怎麼樣的預設型付出⋯⋯只是為了求得一個「安全的位置」讓自己可以安心,可以生存下去,可以好好待在關係裡的某個角色。那是我們習慣且感到安穩的角色。

沒有人去檢驗這個定義到底是誰造成的。沒有人去檢驗這個角色是怎麼產生的。沒有人去追蹤,萬一沒有滿足對方的話,自身究竟會失去什麼?那份沒來由的安全感是怎麼產生的?為了取得對方或控制對方,或者⋯⋯取得關係的主導權,我們付出的籌碼一再加倍。只是為了安全感,只是為了安心。


終究,這就是一齣自導自演的劇情。

為感情中的對方扣一個帽子貼一個標籤實在太簡單了,我們完全可以憑藉著主觀意識去論斷對方的對錯!我們具有這樣的自由。但是,我們自己呢?我們怎麼了?

對或錯,優或劣,瑕疵或完美⋯⋯

我們的內在發生了什麼事,去創造了這樣的外在劇情?

「利用他人者」與「被利用者」,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稱號?其實兩者俱不存在,而是我們的內在去下的「定義」,一份註解。這樣的註解並不公平,因為創造這樣的情況的,不就是自己嗎?

我們習慣觀看事情的發展,下個簡便的結論,將對方貼上好人壞人的標籤。貼標籤實在是太簡單了。但是要改變那個創造標籤的人,卻很困難。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是自己出了什麼差錯,也許事情就只是那樣,你情我願。或者就只是那樣,剛好能量走到了這裡,用眼前看到的方式流動著。

關係正在流動,誰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然而「期待」與「預期」毀了一切,讓事情朝向某個軌道走。我們還要這樣子下去嗎?還要在關係中尋找什麼複製品嗎?還要繼續貼標籤嘛?還要評斷對或錯嗎?還要為一段過往的感情蓋棺論定嗎?

在我們之內的那個行為模式,一旦被認清楚後,我們就會擁有比過往更多的覺知,一切也會是新的開始。我們很安全,不需要怎麼做才能取得對方的認可與肯定,對方的肯定重要嗎?也許重要。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重要嗎?非常重要。

我看見一個小孩,她學習了大人的行為模式。我看見這個小孩用她會的方式去對待自己與他人。那個小孩是我,那個小孩也是你,那個小孩也是許許多多人。終究我們都會離開,會離開這個劇情。只要我們看見了,一切就到此為止。

然後就會有新的局面,隨之因應而生。


願我足夠堅強,願我廣愛自己每個面向。
願我看見,在每個行為念頭與動機之前。
願我總是順應能量之流。
願我不畏懼任何事情。
願我總是勇敢,清楚自己的意願。
願我貫徹所有我想做的事情。

願所有人內在的孩子皆得到守護,
願那份守護被認清,是出自自身之手。

願我們在他人身上找尋內在光輝的同時,
亦能看見自己的內在光輝。



muna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