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美國的賽倫小鎮,在清教徒時期展開的獵巫行動,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一些完全跟女巫無關的女性被燒死或控告。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影片中「賽倫復興會」展開的「獵巫行動」其實是一個隱喻,這樣的事情不乏在現今社會裡真實上演。人數佔優勢的多數族群,歧視或排擠性少數傾向的族群,為了宗教道德的觀點選擇性地貶抑對方。但是,這在多元文化發展的脈絡裡,從來就不是罕例。
獵巫的心理,以及迫害社會中的少數族群,從種族議題到性傾向/性別認同⋯⋯
我們何奇有幸生在一個這樣的年代,讓我們發現,根深蒂固的保守概念在遭到挑戰時的反撲,其實遠遠超過餐桌上的話題,而變成了會讓一個人願意上街頭的運動。
被迫害的族群不是缺乏力量無法反抗,而是因為掌握著更大的力量而不願反抗。
這股力量是愛,選擇以平靜的方式去淺移默化。
顯然這樣的歧視沒有消失過。
很多言論與行動,反映了我們內在的傷痛與陰影。
【靈魂與性別認同】
身為同志,我曾思索過為何此生我選擇了這樣的性傾向?佛教說這是業力。所有的業力都是中性的。你要追隨一個假的上師或是具德的上師也只是因為你跟他的業力因緣,無有好無有壞。我們與生俱來攜帶的業力習性,使我們成為今生的樣子。
用玩遊戲來說,就是你為自己擬定的角色。這個角色人物有許多可調整的數值。是男是女、今生的藍圖是什麼⋯⋯都預先安排好了。這是新時代的觀點。
我直接探索自己,過去生有許多世都是男子。今生選擇生理女性的身份是為了體驗與協助整體女性進展,選擇酷兒/同志的認同,是為了協助攜帶多彩顏色光的靈魂族群(有許多都是來自外星高頻智慧的光體)。我們每個人都在各自的領域工作,那是我今生靈魂的工作之一。
而我也透過觀察發現,「自我認同」是同志族群天生攜帶的一個靈魂議題。就像是有些人選擇英文是他的必修、有些人選擇數學是他的主修一樣⋯⋯就只是靈魂天生為自己設定好的功課。
比起異性戀,同志在成長過程中自然會去思考自己的性傾向與認同,因為當你跟大多數的人不一樣時,你自然會去想「我是誰?」「為什麼我喜歡男生/女生?」有時候可能你也沒有答案,就只是你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或「自然而然就成為這樣子」。
於是當有人傷害你時,你會去問「為什麼?」
你會療癒自己,你會反擊,你會保護自己。
並且最重要的是,不要因爲這樣而傷害自己。
當有人不認同你時,
我們可以培養更強大的自我認同。
很多時候,當你變得強大,別人連想挑戰你的想法都沒有。
同時去理解某些人就是活在他們的世界中,這沒有什麼,因為某種程度上也許我們也不是那麼開放,所以還會對某些人的言論感到生氣。或者對某些言論翻白眼。
過去從事同志運動的那些年裡,我每每聽說有人的家裡因為她是同志,父母揚言要跟她斷絕關係的案例。有些人問我,如果是我會怎麼回應?
我說(當然我可能是那種比較極端的版本),長輩們無法代表我過我的人生,他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我還是可以活。我不會因為任何人試圖干涉我的決定就低頭,因為那樣只會換來更大的痛苦。他們怎麼做,我不是很在乎。我當然希望他們快樂,但是如果那是用我的痛苦換來的,我不願意。應該有能使兩造都快樂的做法,在還沒找到那個辦法之間,保持距離使你的心能自在,也許是個好方式。
如果有人不接受你的樣子,這不代表你就必須按照他們的期待活下去。或是改變你的外表開始偽裝成007間諜。佛法說,我們的行為不應讓他人起煩惱心,但是也說,你要保持對自己、對事情都保持正念。
一切是那麼的無常。人間、生命,都是短暫而具變動性的。你無法控制一件事情直到永遠,因為你也無法活那麼久的時間。試圖徹底控制一件事或一個人/一段關係,無疑是種鄉愿的做法。因為當你一死,局勢很快就會產生變化。大部份的時間是你連自己(的念頭)都無法控制了,你何能去改變他人對你的看法?
於是,如果雙方都能放下「想改變對方」的需求,也許情況會因為「減少執著」,而比較不那麼激烈。如果有任何人想要改變你,例如要你相信他的價值觀等等⋯⋯你可以笑笑就好,從他身邊走過去。或者,如果有人想要攻擊你,你當然可以說不,你可以防衛自己。
我們需要去正視自己,如果有人不接受你,你要因此而改變嗎?你的生活會因此瓦解嗎?你仍然可以做你自己的事、去完整你的世界。你何必讓對方來干涉你呢?如果街上有一個煩人的推銷員用各種方式跟你推銷,而你不理他,他自討沒趣後就會離開。
「態度堅定」是很重要的,但是並不需要激怒對方或是嘲諷跟你觀點不同的人,因為這樣只會製造更多的傷痛或衝突。沒有人喜歡痛苦。包括跟你相反立場的人。但是其實懷抱著憎恨與執著的人,不會過得比較好。也許那就是人在宗教中學習的理由。學習讓自己放下恨、擁抱愛。
而不在宗教裡的人也無妨,大家依然是在學習放下恨、放下對立,然後擴展愛。只是用另一種方式。每個人有自己的方式。
總之,我們一定要療癒被迫害的歷史記憶。
不管是從哪個方面開始,我們需要選擇一種新的觀點去看見。
那是一種超越對立、沒有仇恨也沒有偽善的新做法。
每個人都需要被擁抱,每個人都需要去認識活生生的彼此,
每個人都應放下成見與仇恨,讓心變得柔軟。放下既定印象與恐懼。
如此,你說的話會被聽見,人們的心會被觸碰。
只要是能夠觸碰到心的,就能產生共鳴。
共鳴是一種和諧美妙的振動頻率。
它超越人與人之間不同的定義、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