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

起心動念的重要性(一)因果與轉念

事情已經到了修正「起心動念」的階段。

過去的我們,都還在「事情發生→做出反應」的狀態,被動的接受然後action,就這樣過了好久好久。慢慢的,當事情不再能影響你時,你逐漸能看到「事情正在變化.能量正在形成」的時候。

在能量還在變化中,你就已能感覺到它的運作,這已經勝過了之前「什麼都不知道,只有乖乖承受」的狀態。接下來,當你「看」的能力增強,你逐漸看到事情更早期萌芽的時候,直至看到那個「起點」,也就是「因」

從果到因,整件事的全貌你都看見了,接下來你就知道如何從「因」生起的層面,去改變它、修正它、消除它。這是多麼重要!因為所有我們現在正在體驗的現象/事件,不過是已經來到最後階段(果)的部份了。

我們選擇怎麼面對當下的「果」,就會影響下一個因如何生起。或者,乾脆終結掉這個循環(業力模式)!

在事情一剛開始時,也就是「因」的階段,通常是小小的.並不醒目的一個想法或念頭。它在主人毫無覺知的情況下,被丟入宇宙的洪流中去運作發展,直到如雪球般越滾越大,直到顯化在物質界中-這種間的過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漫長,取決於「各種客觀條件的成熟度」,也就是佛教說的「緣」。

「因緣」二字之所以被放在一起,是因為彼此是離不開的。是相互依存而影響的。

有因無緣,就如一顆種子掉入乾旱的土壤,什麼也不會生起。(直到下雨)
有因有緣,就如種子落入肥沃濕潤的土壤,能夠快速發芽完成生命循環,結出果實。
無因有緣,就像即使有一塊田的土非常肥沃,卻沒有任何種子,所以什麼也不會長出。

有些人是有緣份的,但今生無因(雙方的靈魂藍圖都沒有安排要相遇),那麼即使有緣也碰不到一起,今生還是陌生人。

有些人彼此有因卻無緣,就像一對男女彼此有情意,卻無法在一起,見面總是遇到阻礙,很困難碰到彼此,最後可能還是選擇跟別人廝守了。覺得可惜,實則無緣(客觀環境不配合)。

如果我們已經深陷其中,正在品嚐「果」,而且可能我們並不喜歡這滋味且感到痛苦...那怎麼改變這樣的情況呢?就是要認出那個因、修正那個因。

當在因生起的階段,若我們能認出「這是一個因」!然後消除它,或視情況祝福它、改變它,日後情況就不會變得棘手。

在佛教說是「因」,在身心靈的說法叫做「信念」。什麼樣的因結什麼樣的果,你有什麼樣的信念,就會創造什麼樣的結果。

例如今天生起了一個這樣的念頭:

「我想開始某個活動,但還沒有人報名,那我還要做嗎?」

這是一個因,而且充滿不確定性。它的底下藏著這樣的想法:「如果有人報名我就開始這個活動,如果沒有人報名我就放棄」

這個念頭的本質把「做/不做某事」的決定權交給環境因素(別人),其根本層面是「擔心沒有人來」。警覺到這個念頭後,立刻轉念:「只要我要做,就一定有人來」

例如:「只要我要開課,就一定有學生」
例如:「只要我要從事某個服務,就一定有人參加」
例如:「只要我要去某地,就一定有車(交通工具)」

*看到「因」之後,立刻察覺,然後更改念頭(改變因的質地)。也就是「轉變信念」。

例如今天你有一個念頭:
「我想辭掉工作,改作身心靈工作,但我不確定這是否為我帶來收入」

(為什麼大家會覺得做身心靈工作就等於會沒有錢呢?就像大家認為藝術家一定很窮,但真的如此嗎?是否是一剛開始的信念就制約了我們?)

的確有些工作的金錢流向屬性是並非每個月都固定進帳多少金額的(例如業務員/例如獨立工作者),但是這也代表了它能夠創造豐盛的空間是很廣的、彈性很大(跟一份固定薪水的工作相較之下),這時候,你的信念與安全感就會反映在事業的整體狀態上。認知到這點,善用你的念頭。

*轉念→身心靈工作能夠為我帶來豐盛富足的收入,就跟其他工作一樣

例子二:「我想買那雙鞋,那真的很好看且適合我,但買了我手上就沒錢了」

(這個信念建築在(1)你認為金錢是固定份量的,用完就沒有了(阻斷了可能流入的金錢流),你限制了金錢。(2)當你用緊縮與恐懼的能量抓住手上的錢(不安全感的表現),結果是你可能會把錢花在別的地方,最後錢還是流了出去)

*轉念→錢總是源源不絕地湧向我。我值得擁有一雙適合我的鞋。我感謝宇宙將它帶給了我。

錢流進來就會流出去,流出去的也必會再次流進來;錢就是這樣的,錢是流動的能量!只要感謝並肯定你已獲得就好,其餘的讓它自行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