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8日

如何面對「臉書依存症」,與改善計畫。

我覺得現在越來越多人有臉書依存症。人們幾乎是上癮般的在滑動手機。不管身邊是伴侶還是朋友、是同學還是家人⋯⋯每個人都在滑手機。大部份的人在看臉書。有些人在用LINE或是看信箱。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在用臉書。

上網,打開臉書,查看信件,看看網路新聞,然後結束。

曾幾何時,我們已讓網路綁架了生活。

我們遺忘了閱讀書籍的快樂,遺忘了寫作。遺忘了注視朋友的眼睛,遺忘了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我們忙著在風景區打卡上傳到臉書然後遺忘那個景點,忙著幫美食拍照上傳到臉書直到它都涼了才開始吃,我們忙著暴露自己的行蹤昭告天下而遺忘內心的平靜,我們忙著要別人注意我們更多、汲汲營營於得到更多的讚,然後得到一點點的快樂。如果有人在臉書上詆毀我們,我們就整天悶悶不樂。


我們認真地,遺忘了現實生活。
我們活在一個虛擬的網路世界中。

我們將虛擬世界的恩怨情仇,帶入現實世界裡。我們遺忘了兩者之間的分際。我們變得只依賴少數的媒體資訊漢臉書轉貼在了解世界。我們遺忘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我們不斷地敲打鍵盤手機,整天坐著、滑著,每個今天與未來。在貼文與圖片,簡短的話語或情緒性語言中生活。

我們讓那些不認識的人與廣告,操縱著我們的視野與生活。

我們甚少驗證網路文章的真偽,甚少親自去理解真理。我們傾向於從網路與電視上得到消息。越浮誇的、越吸引人的、越讓人憤怒的、越刺激的⋯⋯就越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我們深陷其中而不自知。能量的接收與傳遞是即時的,我們在短時間內創造大量的互動與連結,忽略了身體反應。你滑著手機,你接收著他人的能量,然後開始感覺堵塞、胸悶,而不知道原因。

這就是臉書的威力。

我在日本感受特別明顯。如果我在電車上看手機,只要看臉書一下子,就會開始塞住。如果我轉頭觀察電車裡的日本人,堵塞感就立刻消失。

(日本是個普遍能量高頻的地方,我去的地方又是遍布神社的京都)


某日當我靜心完,打開臉書,不到幾秒鐘的時間我就開始覺得肚臍堵塞。我關上臉書,開始清理自己。最後我決定做一個發送者,而非接受者。我只接受少數人正面的訊息。不去閱讀那些標題刺激的文章、不細讀經常散發負面言論的朋友近況。雜亂的能量減少後,我開始覺得我能保持清醒。有太多人在這個狹小的網路漩渦裡面打轉,在閱讀到幾句話的瞬間反彈與暴怒,而鮮少查看自己怎麼了。

我心有所感地跟M小姐說,我們應該將注意力放在「發送」而非「接收」。當臉書充滿了垃圾資訊的時候,你打開手機電腦收看人們的近況動態,就會快速大量的連接到許多人,包括令人憤怒的事情或新聞、接受到負面的情緒、垃圾資訊與低頻而雜亂的雜訊,就像電視發出嘈雜的灰色聲音/螢幕訊號一樣。也許是因為我比較敏感的關係,我覺得這確實對我造成影響。


我希望我丟出的東西,可以對臉書或乃至整個網路的「虛擬世界」造成正面影響。

當今天你的臉書圈圈裡充滿了廣告、負面抱怨文、以及很多不必要的朋友時⋯⋯我相信你感受得到。當你在收看那些近況動態時,即使你只是手指滑動過去,即便只讀了標題,你還是受到了一些影響。這些波動有時會讓你不舒服。

或者是你寫了一篇文章,發了感言,而接下來可能會有朋友跟你互動留言。但有時候大家只是異口同聲的譙某件事某個人,或者是你可能會遇到有人跟你唱反調⋯⋯然後你可能就會開始覺得不舒服。

所有情緒性的言論都在創造一種振動頻率。一種會振動到你的、傳遞給你的能量波。當你在不知不覺中接收到大量的情緒性字眼,它其實會在你的能量場上造成影響。雖然看起來只是手指頭滑過去的短暫一瞬,你看到與接收到的卻遠超過於此。

在手機尚未變成智慧型手機之前,我們會注意與他人聯絡的時機,打電話給對方也會認真傾聽。現在因為有臉書,我們上網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臉書,收看別人的信息與近況,來往就靠留言與私訊。但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不見得會經常私訊連絡。反而是不熟的朋友較常互動。但即使如此,不熟的朋友也終歸是網友,不是現實生活中的朋友。


你活在一個狹小的臉書世界中,只跟認同你的人做朋友。你不食人間煙火,對在路上的人們不感興趣。你不想與那些跟你不同的人往來。你變得更加激烈,不管是思想或言論都是。

我覺得,臉書有某部分仿若我曾經熟悉的PTT。我離開了那裡,因為在那裡,少數人壟斷了發言權並創造一種表面的假象。臉書雖然比較自由,以自己為主,但還是聚焦在相同興趣的人、相同族群的人。


這很好,沒有問題。人類本來就是傾向群居的生物,沒有人可以永遠孤獨。但是,我發現我總是在接觸身心靈的人。我的生活圈裡只剩下身心靈的人。我們說著相同的語言所以彼此能夠互通,但如果把這少數的語言,拿來跟其他主題其他族群的人交談,可能就不大行得通。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共通的語言,協助不同主題的族群彼此了解,而不是把自己關在一個象牙塔裡,只跟自己喜歡的人來往。那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很狹隘。


是以我遇見的一些真正活在「道」裡的人,只用按鍵式的手機。

他們說:「我不用臉書,也沒有智慧型手機。」
我問他為什麼?他笑說:「太複雜了。」


是啊,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活得這麼複雜?
為什麼要在意一個虛擬世界裡發生的事情?

生活,可不可以更簡單一點呢?


不用智慧型手機的老人,認真地與我交談。他用心傾聽我在說什麼,他完全處於當下,靈敏地察覺整體環境氛圍的變化。即便我們國籍不同,語言不通。這並不造成什麼阻礙。我知道他會記得我。而我可能,並不會記得某些人。某些網路上的人。


到底為什麼呢?

如果我們將「強迫性滑手機」的行為所佔據的時間,
拿來凝視自己或繪畫、寫點文章。也許早就出書了也說不定。


人們其實一直在尋找一個替代品,來填補內心的空虛。臉書完美地詮釋了這點,透過假象式的互動,製造一種熱鬧的氛圍。

但現實生活中,你可能還是一個人去超商買東西,一個人在公園吃飯糰。你可能還是沒有可以交心的朋友。為什麼?因為替代品終究還是替代品。你需要好好、認真地活著,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去旅行也好,去學習新的知識技能也好,你需要真正的認真地「為自己做一件事」。而那件事,從來就跟網路無關。

你需要跟你的心在一起,而不是跟網路在一起。
網路只是一個傳遞訊息的工具。如此而已。


當你生產了什麼,需要傳遞出去時,這時候你才可能會用到網路。當我們反客為主,只注意網路上誰說了什麼時,你很可能會進入大量吸收資訊、體內累積的能量卻沒有流動出去的窘境。所有的能量與思想都需要被落實下來,才可能轉化為現實reality.


所以從今天起,開始注視你自己。
你觀察內心的變化,體內體外的變化。你注視你的心境。

如果你要上網,那就注視那些也「注視他們自己」的人。
然後你就會認出那個「注視」。

那個注視不是為了要誇耀自己。那個注視是一種「發自內心」在說話的行為。
是一種「觀照自己」的行為。

不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不是要告訴別人你有多行。
而是單純地,訴說自己今天做了什麼事,有什麼看法與體悟。

不只是轉貼,不只是分享一些道聽塗說或內容空泛的消息。
不只是為了要讓更多人按讚。

而只是去分享你看見的這個世界的美好。

當你選擇要丟出一則訊息,盡量丟出正面的訊息。
於是這個世界,或乃至於環繞著你的臉書環境,就會充滿正向的能量。

我想這就是一種另類的「臉書環境改善計畫」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