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6日

如果有人沒有滿足你的需求,是誰的錯?

情況通常是這樣的:

你希望某個人能滿足你。
(這個人可能是你的家人或伴侶)

你向對方提出了請求,但如果對方予以婉拒或是沒有回應的話,你就感覺受傷。感覺被忽視、感覺沮喪。所以你就帶著「受傷的感覺」去切斷這段關係,假裝瀟灑地離開,或是憤怒地離開對方。然後尋找下一段關係。

或者,如果你希望對方能滿足你,提出了請求。
第一次,對方盡他們的能力去滿足你暫時的要求。

例如幫你買一碗麵,或是幫你帶什麼東西回家。
或是稱讚你「這樣穿很好看」。或是一再告訴你「我很愛你」。

剛開始可能一兩次還好,久了之後,你可能就習以為常。
你希望對方總是能滿足你的期待,但對方可能無法再支持下去了。
你希望一個「有求必應」的關係,但世界上可能沒有人能夠做到。

因為這種「希望對方滿足你」的行為,
是一種「希望對方給你能量」的行為。

_____

如果有人沒有滿足你的需求,是誰的錯?
人生畢竟不像買菜。能總是買到你要的東西。
(雖然買菜有時候也是要靠機緣,
但你有錢的話幾乎沒什麼無法到手的。)

請仔細地去想,是誰想要得到滿足?
是你內心一直以來的某種空洞嗎?

當你的內在小孩在向外索討時,你能有意識的覺知自己嗎?
你受傷的內在小孩不斷伸出雙手,希望得到救贖。

但是,你並沒有去注意到他/她。
你只是把這項請求丟給別人。
希望別人來滿足他/她。

於是真正的原因就被隱藏起來了。



請記得,滿足你的需求並非他人的責任。

如果因為你索求的對象沒有滿足你而讓你感到受傷,
因此而想切斷關係...

請想想看,你有多少個伴侶家人可以讓你這樣做?
你要切斷多少段關係?離開多少人?才能找到一個完美的撫慰者?

世界上並沒有這樣的人存在啊。



除非你轉過頭來,去滿足你內在小孩的需求,
否則你就總是向外索討,沒完沒了。永無止息。
糟糕的是,你會一再推開別人。即便對方愛你。

在魯圭茲的書中提到,這叫「痛苦之身」。
或者在佛教說,這是「失衡的微細身」。
或者在光的課程說,這叫「情緒體與感受體的失衡」。

除非我們能有意識地去覺知到「是誰」在說話?
否則我們就很有可能會繼續用「痛苦之身」與他人相處。
還會覺得「都是別人的問題」、「是他不夠好,我才會離開他」
「他無法滿足我對安全感的需求」


⋯⋯親愛的,即便對方有多麼愛你,也無法代替你去愛你自己。

真正的鑰匙就在自己身上。
如果你找到它,就能解你靈魂的乾渴。

別人與你相處,也才不會有壓力。



*這並不是說,不能向任何人提出請求。
而是在「提出請求前」,覺察是誰在說話。

提出請求後,如果對方沒有給予你讓你滿意的回應,
去覺察自己有沒有受傷的情緒。

如果有,請去追溯這個情緒的根源。
覺察它是從哪裡升起的。

在那裡藏了一個正在哭泣的小孩。
他/她希望你能注視他/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