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0日

皈依處


我覺得許多人都在尋找一個「皈依處」。

皈依處是一個佛教的說法,我解讀這個詞的意思是:「找到一個讓你能夠安心依靠的地方,依止在這裡,沒有恐懼。」

不管是在哪個領域,新時代(身心靈)也好,宗教範疇也好,根本不相信任何東西也好,人們總是在尋求一個皈依處。只是那個皈依處是什麼型態而已。

在宗教領域裡,某些信徒認為神是他的皈依處,教會是他的皈依處;或是佛法是他的皈依處,度母的精神是他的皈依處,或是某傳承的法王上師是他的皈依處...

在另一個領域裡,有些人可能認為「錢」是他的皈依處(金錢至上),權力地位是他的皈依處(爬越高越好),「感情」是他的皈依處(眼中只有感情)...或是有些人認為某個大咖老師是他的皈依處(全然信仰這位大師),或是認為某個外星文化或外星球是他的皈依處(遠離地球真實版),某位高靈是他的皈依處....等等。

我們似乎都在尋找皈依,對「皈依」有種渴求。

當我舉辦上一次的綠度母共修時,我在這個能量流裡面體驗什麼是「皈依」。人們並不是因為我而來的,而是因為度母而來的。但是又為什麼要因為度母而來到這裡?因為想要尋找皈依的地方,想要尋找一個真正能夠把心安放下來的地方。他們選擇了度母,選擇了觀音,選擇了透過某一條路去親近他想要的。

而我又為什麼會在這裡?論修行,我比不上某些人,論修養,我的脾氣不佳,論學問,佛法也不是我的強項。後來我想:「啊!是了,因為我比來這裡的人,多了那麼一點點信心。」我找到了關鍵。我不可能去教一個連我自己也不相信的東西。因為我相信,所以我在這裡,人們也在這裡。


但是,當許許多多的皈依處在眼前的時候,有時人們又缺乏信心。
真的,我是說真的,許多人就是這個樣子。

就像少年Pi,他用了各種宗教的方式做飯前禱告,父親憂慮地跟他說:「Pi,你不能這個樣子,你什麼都信等於你什麼都不信。」

事實上真是如此,在新時代領域裡,人們追逐某樣有趣的東西,某種法門,一窩蜂的前往。當令一個人說某某東西也非常有趣時,人們又一窩蜂地前往。當你學習到某種程度,你發現這個東西無法解決你的問題時,你又轉移到另一個陣地,學習另一個東西,期盼這個新方法能夠帶你找到真實。

因為我也走過這個過程,所以我發現這個現象的根源其實來自於[缺乏信心]。這是修行的中後期會不斷遇到的挑戰。當然修行是沒有盡頭的,但是一剛開始跳下去時,我們總是很容易保持信心,但當你開始在裡面待久一點,只有兩個結果:就是越來越有信心,或是開始懷疑這個東西是不是真的。

因為在不斷深入學習的時候,你體內的某種東西會開始剝落,你會開始動搖是正常的,因為「真實」會不斷逼迫你面對自己,讓你去看你的脆弱點。這過程往往不會讓人舒服。我們想要得到什麼,通常得付出代價的。如果你開始迴避這一點,你就停住了。

信心會不斷深化下去,但在深化的過程中,你不可避免的會面臨「動搖」的時機。你一定要看見,你面對的不是外境,而是你內在的部分。

「多疑」是人心具備的一種特質,這是一個非常後現代主義的特質。從小我們被教導「懷疑」比被教導「要信任」的時間還要多。孩子被教導只能信任少數人(例如家人與老師),不能信任陌生人、不能信任看起來長得像壞人的人、不能信任主動向你示好的人(因為他們可能有心機)...但演變到後來,有時候你甚至不能信任你的家人,因為就算是家人,也可能對你做出傷害的事情。於是人們的心逐漸充滿懷疑與不信任感。

重建「信任感」的過程是漫長的,但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習這一點。因為唯有深度的信任會帶你找到你想要找到的東西。它也能夠帶你找到幸福與平靜、安定。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經常在藏人的臉上看到一種平靜,因為他們非常單純純粹,而且充滿信任。這是一個非常有福報的民族,沒有受到太多染污。

回到前言,皈依處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的。走到後來,你會發現你皈依的絕對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在的精神。

如果你皈依的是外在的形式,你會變得非常僵化,而且充滿拘束,你會變得無法接受別人的形式,或是這個形式一旦改變的話,你會變得很痛苦。

我們要怎麼重演那些古老的儀式?如果有些材料已經無法取得,或是哪個步驟失傳了,我們要怎麼按照原樣?


但如果你皈依的是內在的精神,那你很容易可以看見精神充滿了形式,你就不會被形式所束縛,因為你能夠「閱讀」到相同的部分。你會閱讀到不同儀式背後的精神,那相同的本質。就巫術而言,你不會區分是哪個地區的薩滿/巫術,你甚至可以在佛教裡面找到相同的東西,只是運作的形式有點差異。你不會排斥那些跟你穿著不同衣服袍子的人,你不會排斥看起來是古老或先進的工具,因為你閱讀到的是精神。

但我看見有些人,可能他們什麼都很相信,然後著迷在不同的儀式氛圍裡面(我所謂的儀式是各種宗教或文化都有的),但是他們並不清楚自己真的想要什麼,他們只是覺得這東西很好,就跳進去,然後再跳出來,再跳進去,再跳出來...從這一個到另外一個,不斷地在各個地道裡面來去,只要遇到黑暗的部分,就迴避它。


但那是不可能成功的,你試圖尋找絕對的光明,但是你會在光明裡面遇到黑暗。你會遇到自己的黑暗!你也會在黑暗裡面找到光明,因為當你突破那層黑暗之後,你會變得越來越透明,外面的光不是你用攫取就可以得到並待在你體內的,你必須從你內在去釋放那個不願意信任、放手、臣服的部分,你必須去接受那個時常多疑、動搖的自己;當你通過這個部分,你才有可能來到更深層的進化。

這就是為什麼要皈依,皈依絕對不是一個終點,也不是接受一個入門儀式剪幾根頭髮就好了(如佛教的皈依儀式),你必須持續不斷的從內心去皈依那個真實的,不變的,而且持續放下自我意識,持續清洗你的懷疑與不確定感、不安全感。你的平和會出現在這個地方,而不是出現在有某個人(例如老師)存在的地方,或是擺了幾尊佛像的哪個佛堂。

如果你的內在有動搖與不確定,就算你待在你的老師或上師旁邊,你還是不確定。在佛教來講,這個現象叫做:如果你的內在對上師沒有絕對的信任,就算上師正在加持你,由於你的不信任,你還是領受不到全部的加持。

並不是上師沒有加持你,上師的加持是完美無瑕的,但由於弟子像是個有漏的杯子,水就算倒進來,還是會漏掉少許。水(上師的加持)一直都是在的,是因為杯子(自己這個容器)有漏,所以無法得到全部的水。當你發現杯子有漏,應該先去修補這個漏洞,才有可能接到全部的水。

再次強調,信任才是重點。
絕對不是外在怎麼了,而是內在怎麼了?

對我來說,「皈依」的意義是持續不斷在了解與進展的,這是一件值得我們終其一生去深入的事情,不管在哪個領域都是。

當你開始動搖時,要祈禱,然後試著去信任。所以藏傳佛教用四加行來清洗疑心並建立信任,所以基督徒禱告,所以薩滿巫師舉行儀式向四方與大靈祈禱。如果漏掉這個,修行的地基是不會穩定的。

這是你必須自己去構築的地基,沒有人可以幫你。

帕秋仁波切說,不管是一個聰明的人或是一個笨的人,信任(V.)這件事是沒有差別的。信任就是去做,去相信,沒有其他的方式。不管你是笨或是聰明的,都沒有差別。


願意去「信任」,去「做」,它會帶你「找到」、帶你上路。
你不會失去什麼。

如果真的會失去什麼,那你會失去懷疑,會失去自我意識。

這是個好消息,也是個壞消息。

我看見人們的不信任與強烈的自我意識,阻擋了他們觸碰真理(特別在新時代的領域裡,大家的自我意識都很強),這些因素阻礙了他們更進一步的成長。這沒有什麼,因為我自己也常是這樣,但透過一次次的放手,我看得更清楚了點。我看見這是內在的敵人,而不是外在的。

但要能夠看見這點,是不容易的事。所以很多人就停在那裏。

停在那裡,或是持續尋找一些表面的事物、尋找慰藉。表面的事物只能帶來表面的安全感,不會帶你找到究竟真實。你必須自己有意願去找。而且要有意願放下你強烈的自我意識。

許多人因為有了一些能力,或是天生具有這樣的能力,也可能是伴隨修行進展而擴增的敏銳度,所以變得自我意識很強,可能也覺得自己不需要任何人教導,然後就慢慢走進一個死胡同裡。直到遇到瓶頸,才開始想要改變。

願意去信任是件好事,那會讓我們的心比較敞開。

好消息是我們會慢慢失去自我意識,壞消息也是失去自我意識。因為這個自我實在太想要掌控了,它非常害怕失去自我的感覺。所以它緊抓不放著自我。它說服你不要去看那個讓你感到不安全的部分,它提醒你你可能會失去些什麼。

這是個好消息,我是個愛走險路的人。
我要來看看,我終究會失去什麼?

這幾年來,我發現我沒有失去任何東西。
當你跟你的心在一起,你不會失去任何東西。

害怕皈依有時是因為害怕失去(害怕失去自我,害怕受人掌控,害怕變得比較低)。

但「信任」跟「皈依」是無法分開的。
要認知到這一點,內在的「堅信」就會隨之升起而展開。











*獻給在尋找「堅信」,而不願信任的人。
就放手吧。

不管你打算相信什麼,
就跳進去。

你不會失去任何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