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

「家庭」關於愛的那些事

【關於渴愛的父母】
如果父母與孩子在拉扯彼此的愛,父母渴求得到更多的愛,而你身為孩子,面對這樣的父母時,你一定要先愛自己。以自己的意願為主,遵從自己的心意,否則在忽視自己或壓抑的情況下,我們的付出不會順流。而且你會耗盡。

東方家庭非常重視「孝順」,但是愛的流動不應該是從下而上的(變成孩子給父母愛),這是一種逆流,孩子能做的是接受父母的愛而不是代替父母的角色.自己變成父母去照顧對方,這樣主客易位的情況下能量會產生混亂,變成每個人都不在自己的正確位置上。

請記得,每個人都需要承擔自己的命運,沒有人可以為對方承擔。

孩子當然可以愛父母,但這樣的愛必須立基於在清楚自己的位置與角色上。要覺知到彼此關係間的能量流動,不要付出超出自己能夠付出的程度然後誤以為這叫做孝順。事實上這是另一個失衡的開始。所以必定要在「自然而然」的流動中去給予和接受,才是正確的。彼此都不要有勉強或壓抑。


【關於渴愛的孩子】
如果孩子總是渴望得到更多愛與關注,那他必須回頭去面對自己的童年,因為經常是因為在成長期裡他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所以匱乏感如影隨形地持續到成年;在一個人的缺口沒有被發現並療癒的情況下,就算得到再多的能量(愛),缺口還是在,而且他不會感到滿足。

渴愛的他必須接受並正視「事情就是這個樣子(童年),我得到的就是這麼多,即使我覺得從父母那裏得到的不夠,他們也已經盡力了。剩下我覺得不夠的部分,就由我自己為自己補足」

當一個人因為過往的創傷而無法感覺到「被愛」的時候,就算他得到再多有形無形的愛,因為這層創傷的遮蔽,導致他也感覺不到。

渴求健康的愛的關係,必須先學會愛自己。這是一句老掉牙的話,大家都聽過。但問題就在如何做到?你必須真正力行、經驗、與了解,而不是停留在口頭說說。

要全然地接受自己的樣子,不要批評自己,凡事盡力即可。

如果父母批評你的樣子,那麼一定是因為他在你身上看到他無法接受自己的部分。不要同意這樣的作法,你要清楚他看你不順眼並不是你的錯,你不需要承擔這些責任來改變自己,你要更加倍的做你自己和愛自己(但並不是丟負面情緒回去喔),你只要活出你自己就好了!因為父母無法活出自己的關係才會對身為孩子的你有所壓抑,所以你要更沒有壓抑,更全然真實地做你自己。

同時因應這樣的父母,你要觀察他們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然後你可能會發現一些端倪。父母也許帶著受傷的內在小孩在對你說話,但這樣的話並不是真實的,也不代表他們不愛你,而是他們在用受傷模式(非正常模式.這只是暫時的)跟你說話,所以不要太放在心上。

你要堅定地跟你的內在小孩站在一起。不需要跟對方正面衝突,但是總需要表達自己的真實看法。只要有所表達,關係裡就會有能量鬆動和流動的變化。如果你跟父母完全是相同的模式相同反應,你如何期待對方會改變呢?(你自己都不改變了)


【堅硬與柔軟】
遇到堅硬的,就要更柔軟。就像太極。堅硬的跟堅硬的碰在一起,雙方都會受傷。就算有一方贏了也不是真正的贏。

如果暫時無法柔軟(像我就蠻難),那麼至少「請柔軟地對待自己」。堅硬的對待別人的人,一定也無法柔軟地對待自己吧!所以請你更要柔軟地對待自己,那麼,對方有一天也會慢慢柔軟下來的。

【放鬆並接受】
如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勉強別人。

如果自己很困難成為柔軟,那就不要期待對方可以變得柔軟。父母可能礙於種種包袱很難找樓梯下,你倒也不需要刻意做些什麼,就放鬆就好了。放鬆然後柔軟地對待自己,幫自己卸下重擔,也許大哭一場。彼此的壓力都是難以想像的,請先幫自己的那一邊卸下壓力,那麼對方也會感到比較輕鬆。

不要試圖去改變他人,如果對方很難改變的話。重點是也不要存有「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那會讓對方無法做他自己。想要改變對方的動機來自於你無法接受對方。如果你無法接受對方,你又何能期待對方會接受全然的你?

在者,你可能也無法接受全然的自己耶!

所以,只要「接受」就好。

接受自己當下的樣子,當下的反應,所有你未能做的事、已過去的事,聚焦當下就好,好好活著,對自己負責。

「我最多就只能做到這樣子,剩下的就交給神了」然後交託出去。你盡力而為,不勉強自己或別人。

如果有人責怪你不夠盡力,那是他們自己的期許。你不需要為「滿足他們」而負責!記得這點很重要,否則你會不斷折磨自己,並允許別人對你有更多的要求然後鞠躬盡瘁。沒有人可以做到十全十美,特別是當我們有一雙挑剔的眼睛的時候。(這雙挑剔的眼睛通常只用在對別人身上)(當然也有可能對自己是個控制狂,不斷有著完美主義等等,製造受苦情節)

如果有人要求你要當個他們心目中的好孩子或是好父母的時候,請記得這是你的家庭你的關係,不是他們的。你不需要為他們的言語負責(事實上他們也不會為這些言語負責),不要拿這些言語來折磨自己,或懷抱罪惡感,覺得自己達不到別人或家人的要求。

因為你與你自己的關係是一輩子的,最要緊的是為這段關係負責,然後才是次要的(跟別人的關係)。



【關於渴愛的他人】
如果有一個人要求你對他付出更多愛,而減少你對自己的愛與付出,那你最好敬謝不敏。因為這等同於能量吸血。愛從來不是可以衡量你多我少的,愛必須建立在你對自己的健康付出,如果你自己有了愛,你才能夠真正行有餘力地付出,而不感到負擔。這樣的愛才會增加單位數,而不是打腫臉充胖子。

所有的愛都必須建立在自身的充盈與飽滿,才能夠有所謂的健康付出。

如果你允許某個人「吸食」你的能量(例如愛),他絕對也不會滿足變飽,而你會因為你的放縱而逐漸消耗。

如果你真的愛自己,你就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

有時候我們會面臨一些「模糊」的時刻,在他者與自己之間的關係界線感到模糊,不確定怎麼樣做才是最好的。這時候請你詢問自己的內在小孩,以內在小孩的主意為優先。

就算內在小孩告訴你一些「可以不用理他」之類的話語,讓你覺得良心不安或是有違世俗倫理...但為了場面和諧,選擇漠視內在小孩或當下的直覺,結果事後通常會很後悔。

(盡信書不如無書,你可以多試幾次正負經驗)


【跟壓抑說掰掰】
我們從小到大已經中了一種叫做「習慣性壓抑自己」、「漠視自身需求」的毒。這種毒入人甚深,甚至可能世代相傳,成為家族遺產。

不需要因為這樣而犧牲自己的權益,或是做些「希望別人自動懂你」或「別人應當滿足你的需求」、「我犧牲自己我好可憐為什麼他還不滿足我?」的蠢事,要清楚看到在自己身上的模式,然後才有解套的可能。

不要埋怨錯誤都是別人造成的,是你允許它發生的。如果你能夠活出全然的自己,沒有人會因此受苦。你會受益,然後是你周遭的人能受益,因為他們看見你活出自己,他們也會有機會做本然的自己。這個選項原本不在他們的頭腦裡,但是由於你是一個先行者,所以他們發現生命有其他的可能。

就算一剛開始他們很不適應,選擇用負面的方式去回應你,但你也不要因此而受挫氣餒,要知道他們只是覺得這並不可行,覺得不可行是因為他們自己還沒有親身試過。如果他們對你丟出負面話語,批評你本來的樣子,那麼你要慶幸,因為他們透過這些話語也有機會做真正的自己了!這只是一個開端!而之後他們會發現有其他的選項。

做自己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沒有品嘗過的人很難知道,也許你的父母跟父母的父母都沒有機會在他們的年代嚐試到,那麼現在你活出本然的品質,也就活出了他們沒有活出的那部分。在你之內有一些部分自由了,他們(上一代或你的祖先)之內也會有一部分得到釋放。

因此不要覺得「做自己」是錯誤的事,也許你生來就是為了要打破一些框架。而且你不是主動要瓦解這些框架的,而是這些框架遇到你的自由,就自動瓦解了。

你的父母已經在他們的年代努力過,而你在你的年代活出新的版本:屬於你的版本。

活出自己是最美麗的事,願你/妳有嚐試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