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

「寵物溝通」貓毛過敏。

5/30

此刻我正在過敏,所有空氣吹拂之處,從腳踝到臉頰都在發癢。
空氣中細微的貓毛,如無聲鬼魅般侵襲。


那種困擾激起了我內心的阿雜,我感到焦躁憤怒,想要從這種囓人的感覺中解脫。
當我在貓旅館詢問了數次,貓咪都不想理毛的時候,當下我選擇接受。
但接貓咪回家後,過敏就加劇了。


學會照顧自己,並與現實生活妥協,似乎是一個好的選擇。
即便可能千夫所指,你還是得面對真實的自我,因為這是你的人生。



在我詢問高我後,我得知可以給咪咪一個獨立的空間。
一間單獨的貓房。

也許這反映了我也需要一個能夠獨處的空間。

⋯⋯⋯⋯


我開始思考,要將貓咪安置在哪個樓層哪個空間裡。

原本三樓擺放著單人床的地方,許久前就收到訊息可以將床鋪移走,轉換為沙發休閒區。我想遍了其他的地點,覺得這是整棟屋子最適合作為貓房使用的空間。獨立、通風良好,外有露台窗戶可以看鳥或麻雀等風景,也有高低起伏的跳台。雖然白天熱了點,但可以開風扇。


同時,我也開始焦慮這樣做是否是一種貓咪福利上的退縮。


把貓咪關進一個專屬的貓房裡,意味著牠失去了原本在大屋子裡閒逛的自由。
(我開始用「比較級」的念頭來想這件事。)


但是,打從一剛開始我從收容將牠接走時,牠就失去了自由,不是嗎?


「圈養動物」,到底是不是一件正確的事?
我開始更廣義地思考這件事。


一剛開始我們都是善意的,基於為了幫助牠們躲過安樂死的命運。
或者,基於個人需求⋯⋯我們領養了一隻貓或一隻狗。


當初我需要一個活生生的陪伴。於是我領養了貓。
當我開始有了一個兩個以上的陪伴時,我發現我其實適合獨處。陪伴的頻率不能太多。

人的領悟是需要時間的。但是貓咪養了,就無法說分手就分手。



也許有些人領養貓狗是為了幫助牠們躲過死亡。
然而,也許牠們至始至終都更加熱愛在街頭流浪的生活。


流浪對動物來說,意味著自由獨立的生活。
那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養的寵物,逮到機會逃脫後就不復回家的緣由。
我確實遇過幾次這種個案。


說是「流浪貓」或「流浪狗」,其實是「自由貓」跟「自由狗」吧。

而人類圈養在家中的寵物,不見得比在外頭自由的貓狗快樂。
畢竟失去了絕大部份的自由,誰會百分之百地感到快樂呢?


當我知道被陪伴的滋味跟獨處的可貴後,我明白每個人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人必須清楚意識到這一點,然後才能夠健康地進入兩個人的生活,並且保有自己的空間。合得來就在一起,如果合不來,也可以分手。


當然與寵物分手並不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已經馴化的動物要恢復成街頭或野地的自由之身,並非是你一個人類可以說了算的事。但我想,如果寵物跟爸媽在日常相處的過程中,能夠找尋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最大程度的給予彼此「自在」的品質。畢竟如果雙方相處起來不自在,又何苦要在一起呢?


即便當時最初有些事情並不清楚(例如養貓後才發現我體質會對貓毛過敏),但在日後相處時,還是可以調整到雙方可以接受的方式。







謝謝你,咪咪。




我也要謝謝我自己。
這次,沒有用道德的鞭子來鞭笞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