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

你的感受可能只是一場誤會。

前一篇文章提到,我們從原生家庭承繼而來的行為模式(例如不斷傷害自己.在能量場上插刀子的行為),是如何影響著我們。此刻我們來提提「感受」。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感受可能只是承繼他人的結果?

此刻你感覺到的情緒,那些憤怒、哀傷、悲痛,與沮喪、罪惡感等等...可能只是來自久遠以前你父母的一個創傷陰影。只是此刻在你身上重播。

如果你沒發現,就會一直重播下去。

這是多麼可怕的事。類似一個人自我放縱於被鄉愿地欺騙,而她沒有醒來,因為她從來沒有思考過「她感受到的悲傷,可能完全不是她的悲傷。」

事情可能完全就是一場誤會而已。

你覺得你因為失去某人、某物而感覺非常悲痛,事實上那樣的悲痛可能只是一種共振。因為在座的人都非常哀傷故,你誤以為自己也非常哀傷。

這麼說並不是在講我們的本質應該是一個沒血沒淚沒有情緒的人,而是有時候我們那容易「共感」的體質,造就了今日的局面。

你媽媽感到很沒有安全感,因為她的出身背景的動盪,讓她沒有安全感,覺得生命充滿不確定性,她感到恐懼。而她懷了你。她養育你,哺以一種恐懼焦慮與不確定性。你自然而然地吸收了那樣的東西,你成為同樣的振動頻率。因為你們是如此的親近。

甚或者你非常冷漠。你切割與他/她的關係。因為你的父母心中同樣有座冰山。他們難以付出愛,因為他們給自己的愛也是少得可以。更遑論要分給所有的小孩、家人與伴侶。甚至他們的父母也在向他們索取安全感、索取愛。

他們其實是非常辛苦的。孩子也同樣辛苦。

孩子慢慢地成為了一個跟父母同樣模子個性的產物。直到後來,他長成了自己的樣子。他開始有自己的稜角,自己的主張與聲音。

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是不斷地在脫掉他人對我們的影響。坦誠地了解自己,除去那些錯誤對待自己的模式。給予自己「善意」。

這看似很難,卻也簡單。

只要不斷觀察自己,像觀察一隻動物一樣,盡量不要給自己評價,而是用中立客觀的方式去陳述事情、誠實面對心裡的感覺。

但不要迷失在感覺之中。

去檢驗那些感覺的來源。

慢慢地你會發現這些感覺有很多是重疊的。那不見得是你自己真正的感覺。它只是被包覆在個體外面,一層比較容易看見的影子而已。

那些感覺裡可能交織著你祖先的感覺、你父母成長過程中的感覺、社會價值觀對某事的感覺、你伴侶對你的感覺或她自己的感覺...

這些感覺必須被一一釐清。
你才會知道今天的你是怎麼造成的。

否則你就很有可能會拿這些感覺,去錯誤地定義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或誤以為自己喜歡這個那個,但其實你不喜歡。

這是一場追蹤自己的旅程,抽絲剝繭,慢慢你會意識到,你所想像的自己,真的只是構築在想像之上而已。你會發現自己還有很多地方是你所不知道的。

那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終生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