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8日

「巫術」使自己過於容易被得到(三部曲之一)

我最近發現一個循環三部曲,「使自己過於容易被得到」→「消耗自己與他人」→「導致憤怒」

在海邊一個小屋裡,深夜時分。我與個案面對面坐著,問她想問什麼?個案自己也說不清楚,她只覺得她到了一個瓶頸。她想要放棄。我不斷地追問那最底下被隱藏起來的陰影,抽絲剝繭。

最後得到的結論是,「妳使自己過於容易被得到」。

甜美安逸的家庭生活捕獲了一個女人,非常容易。因為女性天生在情感的需求上比男性需要得更多,更重視情感與關係。然而在那樣的捕獲中,所有人都感到滿意,所有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主角自己也覺得滿意(暫時地),扮演一種照顧者與供應者的角色,然而久了之後卻有一種不滿的感覺跑出來。供應者供應大家,但誰來供應這個供應者?照顧者失去了自己,迷失在為所有人付出與照顧的生活之中。

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當我們把自己放在一個很容易「被得到」的位置上,誰會重視你的需求?人是健忘的,也許剛開始會帶著感謝與祝福,久了就理所當然了起來。比方說,在這個家庭裡有一個人想要追尋自我,理想的狀態是群體會支持這個個體,但如果這個個體擔任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例如照顧者與供應者,那麼所有人就會開始考慮。也許群體中有人會抱怨著種種不方便,也許會指責或質疑為什麼這個個體要離開群體?真的有必要嗎?等等。

於是這個個體會開始質疑自己的位置。也許她會退縮,也許她會勇於做自己、重視自己的需求。但在歷史上,身為女性與母親,選擇退讓的居多。身為男性,說走就走的居多。

「責任」與「罪惡感」壓縮了一個人,讓人無法好好的做自己。在追尋自我的道路上,也許有些人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面對這件事。究竟要呼應並滿足父母的期待好呢?還是要做自己、選擇不要走上父母為你選擇的那條路?

有些人在年輕的時候並不一定會遇到這種抉擇,也許中年之後或進入婚姻後才開始面對的也有。但一個人如果壓抑自己的渴求,無法做真實的自我,那就無法活出自身的力量。

「使自己過於容易被得到」,例如讓工作得到你,或讓家庭得到你⋯⋯你交出了對自己的控制權,你把自己擺在一個「柔軟、大家都可以取用」的位置,結果會有什麼影響?

你讓其他人控制了你。

你會開始消耗自己,或者你消耗別人。比方說,你讓工作得到了你,你全然把自己交給了工作,以至於你犧牲了健康,你並不在意你的作息,於是你的器官損害,你消耗自己然後生病。

比方說,你讓家庭得到了你,你在意所有人的看法,你想要討好所有人,讓大家都開心。於是你犧牲自己的獨處時間,為所有人付出。(或者你連是否該有獨處時間這件事都沒有想過)然後大家把你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地已經擦好了,飯已經煮好了,衣服已經晾好了⋯⋯彷彿它們本來就應該是那樣,會自動在那裡。你開始對這些人有怨懟,覺得自己不被受重視。你覺得你應該得到更多尊重,但是沒有人看見。(熟悉嗎?有沒有像傳統的女性角色?)

你讓某個人輕易地得到你。你的世界只有他,你完全的迷戀他、愛他,所有關於他的一切都吸引你的注意力。所有關於他的一切都是好的。於是你24小時都跟他膩在一起,夢想著可以同居生活,甚至一起養隻狗、結婚,或以上皆是。

於是他開始覺得妳很煩,他覺得你可以去找些事情做。但你只想要跟他在一起,於是你們開始吵架。你開始起了疑心,你開始翻閱他的手機與對話記錄。他果然跟別的女生出去玩了、他的手機有不明的未接來電⋯⋯所有這些都構成爭吵的理由。你們一碰面就吵架,你們消耗彼此的能量。妳變得面容憔悴,彷彿妳失去了一切。妳的世界瓦解了。

熟悉嗎?這些一天到晚上演的劇情。


事情最剛開始的起頭其實是「失去警覺心」。因為失去警覺心,所以使自己非常輕易地就被他人得到。被得到之後,自然而然會隨著時間一長而失去珍惜。就像孩子得到了新玩具,剛開始很興高采烈,過了一陣子他就扔下舊玩具,改完更新的玩具了。這是天性。人不可能總是保持「警覺的珍惜」,因為注意力不夠專注。當你得到一個東西,久了你會認為那是你的所有物(你已經有的),並開始尋求你還沒有擁有的。


當距離拉開,彼此意識到「兩個人不必然總是會在一起」的時候,自然而然「珍惜」就會從內心產生出來。

這是因為你沒有把自己擺在一個「能夠被輕易得到」的位置。

有些人婚後失去了魅力,不再吸引對方的關注,為什麼?因為已經被得到了。那什麼時候人最有魅力?還沒有被得到的時候。

人永遠都是有魅力的,只是你選擇把自己擺在哪一個位置上。
你永遠是自由的。

巫士唐望系列書中曾有這麼一個橋段。唐望有天在跟卡斯塔尼達(他的學生)說話,他提到卡斯塔尼達之前的女友。卡很驚訝唐望知道他之前有個女朋友,因為那個時候他們互不相識。唐望笑說,那個女孩是個很好的女孩,不是嗎?卡說對呀,她真的很好,可惜後來還是分手了(語帶遺憾),唐望正色道,那是因為你使自己太容易被得到。你消耗了你自己與你們的關係。卡疑惑的問那是什麼意思?唐望說你們幾乎都膩在一起(卡跟女孩本來要結婚),這樣是無法使愛情常保新鮮的,必須保持一段距離,否則最後會對彼此感到厭煩(消耗到盡)。到那時候就沒有救了。(大意)


身為一個治療師或老師,我覺得我有時候也太容易被學生或一些人得到。他們來尋求建議而並沒有認真在聽,沒有試著改變現狀、執行建議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太容易被得到了。他們覺得我的意見很容易就得到了,遇到問題只要問我就好,所以當然沒有打算珍惜我說什麼的意思。

這樣的人其實是有點「恍神」的狀態,「心不在自己的體內」,所以即使有人告訴他什麼資訊,仍然擋在外面進不去。老實說可能他們也沒有非常重視眼前的問題,或者就算遇到問題可能也沒有十足的意願與決心要改變。當然就一個諮詢者問過一個,直到當事人終於願意從心裡面站起來,去面對問題為止。

後來我覺得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收費,或者讓對方找不到我。當你必須付出一些金錢才能得到什麼的時候,你昏沈的頭腦會願意去主動想一想,把你聽到的資訊收在腦海的抽屜裡。至少你願意記得,而不是左耳進右耳出。

有時候佛教徒的那種助人訓練(菩提心)會使我感到迷惘或自責,覺得「可以幫就幫」,但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我做不做這個動作,而是對方願不願意站起來。如果對方不願意站起來,你伸一百次手也沒有用。

佛教理念在助人或佈施時應該「人我兩忘」,要「不執著」,然而如果這個付出幫助或是佈施的時候自己是失衡的(明明已經沒有時間或能量了還要硬撐著去做某事),自己的基礎已經是空虛薄弱的,那結果會是如何呢?如何皆大歡喜呢?我們應從自身去做考量。在自己是行有餘力、能夠好好照顧自己的時候,才去付出。這樣的付出才是實際的,而不是空虛的。

接下來我要分享關於「人是如何消耗自己與他人到山窮水盡而自己渾然不知」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